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社区“活地图” 居民“贴心人”

转自:沈阳日报

  伴随着“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深入实践,沈北新区正良街道发动基层自治力量,延伸网格服务触角,持续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组织老旧小区招募了邻里守望员参与到社区日常治理中来。他们既是社区的“活地图”,又是居民的“贴心人”,用点滴行动凝聚人心,以平凡善举激发自治活力。他们的行动,不仅展现了基层治理的“温度”,更成为推动社区共治的“星星之火”。

  以“匠心”守护家园 用行动凝聚人心

  在晨兴社区春满家园小区,有位备受居民信赖的“大管家”——邻里守望员胡怀生,多年来始终以“主人翁”姿态守护着共同的家园。作为小区常住居民,胡师傅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经常手持工具包穿梭于楼宇之间。凭借多年物业经验练就的维修绝活和走家串户积累的民情台账,这位社区“活地图”俨然成为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的关键节点。前不久,也是他正式作为邻里守望员上岗不久,小区2号楼5单元的下水道突然堵塞,污水倒灌至居民家中。接到求助后,胡师傅迅速赶到现场。面对缠绕着头发和湿巾的顽固堵塞物,他戴上手套,弓着腰用工具一点点清理,汗水浸透了衣背。一个多小时后,管道恢复畅通,居民紧握他的手连声道谢。这样的场景,早已成为他的生活日常。

  胡师傅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能修会补”,更在于“以行带人”。在他的影响下,今年3月,春满家园小区成立了由6人组建的邻里守望员志愿服务队。截至目前,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飞线充电隐患巡查10余次,清理楼道小广告50余处;成功调解邻里纠纷1次,关爱帮扶特殊群体2次;疏通下水道3次,清理楼道杂物10余次。在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中,胡师傅这样的“社区能人”正成长为激发基层自治活力的中坚力量。

  以“共情”破冰 用“柔力”焕新家园

  在地雅社区地雅新居小区,邻里守望员那秀菊用“柔”方法啃下了环境治理的“硬骨头”。这个以回迁居民为主的保障型小区,长期存在杂物堆放问题,34号楼后的废品“小山包”便是典型。居民刘姨为贴补家用,将捡来的废品堆放在公共区域,既影响环境又存在火灾隐患。那秀菊没有强硬指责,而是搬出了“亲情治理法”。她先以“熟识”破冰,每天找刘姨拉家常,得知对方因缺乏安全感而囤积废品后,主动邀请她加入夕阳红舞蹈队锻炼身体。随着两人关系热络,那秀菊顺势提出建议:“废品随捡随卖,既能赚零花钱,又能还大家一片绿地。”她还动员舞蹈队成员帮助刘姨整理废品。半个月后,“小山包”消失了,刘姨不仅成为社区环保宣传员,还带动了周围邻居主动清理杂物。

  那秀菊的智慧在于将治理转化为“共情”。她发动夕阳红舞蹈队成立邻里守望小分队,用“熟人网络”化解矛盾、凝聚共识。如今,在守望员们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到共同治理小区的队伍中来,绿地中微微冒出的绿草仿佛在诉说着守望员们一个个平凡而生动的邻里故事。

  自费“破局” 点燃自治“燎原之火”

  蒲颂社区黄金四号小区曾因开发商遗留问题被称为“治理洼地”,车辆乱停、井盖破损、大门缺失……邻里守望员王革用“实干+动员”扭转了这一局面。不久前,小区唯一的通道被外来车辆占据,居民出行困难。王革自费购买挡车桩,带领居民连夜安装。他趁热打铁,发动居民集资安装小区大门,提升小区整体安全系数,也点燃了居民的自治热情。

  3月20日,小区内的井盖由于长期使用和车辆碾压,出现了破损、松动等情况,对居民的出行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王革在日常巡查中发现这一问题后,马上四处寻找物料,搭起临时“安全提示牌”,同时还不断地提醒路过居民,引导大家注意脚下安全。得知消息后,小区里经营建材门市的热心店主提供了修复所需的水泥等材料,与王革一同参与到紧张的修复工作中。很快,破损井盖得到了妥善维修,出行隐患成功排除。

  在王革的带动下,黄金四号小区有更多的邻里守望员参与到小区自治中来,居民轮流参与安全巡逻,空置房屋安全隐患大幅下降。社区负责人感叹:“王革用一颗真心,换来了整个小区的同心。”

  这些邻里守望员的自治实践,为社区治理提供了生动范本。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他们用脚步丈量社区,用双手传递温暖,更用行动证明:社区治理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居民的“大合唱”。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李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社区“活地图” 居民“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