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王亚强 张雅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我们要更加注重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为保障,推动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共进,实现全流程绿色化、数智化,深度提升生态治理和发展效能。

推进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深度应用

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构建智能生态监测体系,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传感器等先进技术,对省内山水林田湖草沙冰进行全要素实时动态监测。在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合理布设传感器全方位监测土壤湿度、水质、空气质量、动植物生存状况等关键指标,将数据及时传输至生态大数据平台分析,精准掌握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并提出对策。制定智能化生态修复方案要借助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技术,依据监测数据,针对不同地区的生态特点和需求,因地制宜制定生态修复方案。如对荒漠化地区,通过分析土壤质地、气候条件等因素,智能推荐适宜的植被种植方案;对水土流失区域,利用数据及时更新水土保持举措。数字化管理生态修复项目要用足全省统一的生态修复项目管理平台,对生态修复工程从项目规划、资金投入、工程进度到修复效果评估等各环节进行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实现项目全流程透明化可追溯,确保生态修复项目目标高质量、高效能完成。

加强水资源管理。智能水资源监测与调配要在更大范围安装智能用水流量监测设备,实现对水资源实时监测,严格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利用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对水资源科学调配,确保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合理分配。如在农业灌溉中可根据土壤湿度和作物需水量,自动调整灌溉水量和时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水污染智能监测与治理,运用物联网技术,在河流、湖泊等水域合理布置水质监测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变化情况。发现水污染苗头即可通过大数据分析追溯污染源,并及时启动智能污水处理系统应急处理方案。同时制度化促使更多企业采用污水处理智能技术,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达标率。

加快绿色产业发展。工业绿色转型要推动企业进行绿色规划和设计,积极采用数智化技术,实现工业绿色发展。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企业生产设备、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数据,强化实时监控分析。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生产工艺流程,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吸纳绿色投资建设。如在化工、冶金等行业大力推广智能节能设备和环保技术,促进循环经济。农业绿色发展要充分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实现农业绿色规划和建设。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肥力、水分、病虫害等情况,智能控制灌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借助电商平台和物流信息系统,推动初级农产品生态产品价值提升、流通消费加速,延长农产品产业链。生态旅游发展要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打造沉浸式生态旅游体验,倡导绿色生活和消费理念。同时,积极推广生态旅游理念,倡导游客文明旅游,提升旅游品质。

完善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的配套举措

完善城乡环境建设。智能垃圾分类与处理要在城乡大力推广智能垃圾分类设备,通过二维码、传感器等技术设备实现对公共环卫设施的精准识别和计量。建立垃圾分类大数据平台,对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提高垃圾分类效率和准确率,实现绿色流通和消费。绿色建筑与智慧城市建设要积极推广绿色智能化建筑,用智能技术对建筑能耗、采光、通风等进行数字孪生模拟优化,实现绿色设计和建设。

推动生态文化建设。数字化生态文化传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平台,通过短视频、动画等多样化的形式,广泛传播生态文化知识,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要为公众提供便捷的学习渠道,方便公众学习生态知识、参与生态保护活动。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要将生态文化资源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具有甘肃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品牌。用数字化媒介呈现甘肃丰富的人文遗产和自然景观,精心发掘更多原生态文旅线路,吸引国内外游客,提升甘肃境内世界文化遗产等资源的知名度。

作者单位分别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