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正待绿电越太行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占东

太行磅礴,漳水奔流,银线横空,春燕展翅,景美如画。

3月29日下午,站在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合漳乡台庄村附近的太行山脚下,河北省送变电有限公司陇电入鲁工程河北段施工项目经理兰国兴说:“河北段线路已经建成,正待甘肃绿电越太行,入山东。”

当天,由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组织的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企媒跨省联合采访活动走进河北。

“大家在清漳河畔看到的这两基线塔,是陇电入鲁工程河北段自西向东的第27基、第28基,其档距969米,两基塔在这里跨越了清漳河、6条10千伏电力线路、3条主干道路。为不影响电力、道路及植被,我们架线时,在空中架起主索道长780米、宽35米的网片。”说起陇电入鲁工程河北段建设,兰国兴如数家珍,“从晋冀交接点起,共有近60基塔穿越巍峨的太行山。”

来到附近太行山山腰处的第27基铁塔下,兰国兴向记者展示了一件宝贝——砼温智绘管家。

“这是干什么的?”

“你猜猜看呗。”

说话间,兰国兴蹲下来,将一块光伏板、一个控制装置、一个连接供水桶的立体圆形喷淋设备快速地组合了起来。

“这就是砼温智绘管家的‘三件套’。”兰国兴说,光伏板负责发电,驱动控制装置工作,控制装置前端的测量仪连着塔基刚浇筑的混凝土,能实时测量混凝土的温度、湿度,当达到需要为混凝土浇水的参数时,控制装置启动后端连接的水管,将供水桶内的水输入混凝土上方的喷淋水管里,4个喷头自动为混凝土浇水。

“这就是我们在陇电入鲁工程建设中研发的砼温智绘管家。”兰国兴说,这如同给混凝土戴上了智能手环——32个温湿度传感器分布在混凝土基础表面,实时将数据传回云端大脑。一旦环境数值突破阈值,立在基桩混凝土上方的喷淋系统便自动苏醒,水雾如精准编织的蛛网般笼罩作业面。由于控制装置搭载4G网络信号,其监测数据、工作状态直接与手机相连,可远程操控。即便断网了,控制装置内还有芯片,通过提前设置好的温湿度参数,可以及时自动喷水。这套系统让塔基浇筑后的混凝土养护效率提升70%,平均到每一基铁塔的养护时间,节约了4个工作日,更让每座铁塔基础都拥有了“成长档案”。

兰国兴介绍,以前,我们浇筑完混凝土,会在上面盖一层被子,实现保温保湿,还需要人背着水桶翻山越岭,值守在这里,凭经验浇水。如今,有了这套智能装置,只需在混凝土上铺一层薄薄的毡布即可。在陇电入鲁工程河北段建设中,这一由算法、机械与数据组成的智能化“钢铁军团”,为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锻造出一套“穿山甲式”智慧施工体系。目前,河北省送变电有限公司已经申请专利。

不仅如此。在工程建设中,河北省送变电有限公司通过相关技术,将整片山区的三维模型投射在指挥部的巨型屏幕上,每一基铁塔的螺栓扭矩、每一段导线的弧垂参数都在虚拟世界精准复刻。在施工现场,多架无人机组成的“天眼战队”每日巡航,4K摄像头能捕捉到安全帽带是否系紧、接地线是否按要求挂接。

铁塔基础建成后,经过声波检测系统检测,塔基质量不但全部合格,而且一类桩基占比达到98.9%。

科技赋能的背后,是河北省送变电有限公司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陇电入鲁工程的理念。

在第27基铁塔下,兰国兴讲起了工程建设中严格的环保措施。

“在塔基建设中,我们本着少占地、少动土的目标施工,要动植物的话,尽量去叶留根。”兰国兴说,“虽然动土面积不大,但是我们提前把土壤样本送到北京检测,根据土壤配置好肥料,在塔基建好时,及时恢复植被种植,保护绿水青山。”

兰国兴说:“陇电入鲁工程严格质量控制,施工前,国网河北电力公司、河北省送变电有限公司深入现场的踏勘工作就不下10次。”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河北省送变电有限公司围绕“安全可靠、自主创新、经济合理、环境友好、国际一流”的建设目标,加强过程管控,优化施工工序,加大技术创新,确保工程安全、优质、有序推进。

陇电入鲁工程河北段起自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省界,止于山东省聊城市莘县董杜庄镇亢庄村西侧冀鲁省界,线路全长175.323千米,均采用单回双极架设,铁塔341基。工程自2023年7月底开工,至2024年10月完成架线,目前进入调试阶段,具备带电条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正待绿电越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