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内蒙古日报
□郎有存
东西绵延约1000公里的阴山横亘在祖国北疆,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线,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地,多少文人墨客行至连绵起伏、怪石峻险的阴山,借山咏志,借景抒情,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诗佳作,以此见证了中原文化融入边塞文化的悠久历史。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首千年传唱的《敕勒歌》,让我们在小学就知道了阴山。几句简洁明了的民歌,告诉人们这里苍茫辽阔,有平原,有山脉,有草原,更有成群的牛马羊,描绘出北国草原壮丽富饶、意境开阔的风光。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赴西北边塞所作的诗作《出塞二首·其一》,被明代诗人李攀龙推崇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人从描写景物入手,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人民过上民族团结、边疆安定的美好生活愿望。
北宋史学家刘敞笔下的《阴山》如此描述:“阴山天下险,鸟道上棱层。抱石千年树,悬崖万丈冰。悲歌愁倚剑,侧步怯扶绳。更觉长安远,朝光午未升。”刘敞生活在北宋中期的安宁时期,庆历六年,他与弟刘攽同科进士,后官至集贤院学士。刘敞学识渊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这首诗作是刘敞出使契丹途经阴山时所作,描写了阴山山势高耸层叠,峰险路艰之境况,写出了爬山之艰难。
元代名臣耶律楚材曾豪情满怀地过阴山、走大漠,写下了吟诵阴山的名篇《过阴山和人韵》:“阴山千里横东西,秋声浩浩鸣秋溪。猿猱鸿鹄不能过,天兵百万驰霜蹄……”这首七言律诗韵律流畅沉稳,风骨雄健豪放,境界开阔,情调苍凉,将辽阔的北疆景致刻画得淋漓尽致。耶律楚材出身契丹贵族家庭,后受儒家文化熏陶,成为元代杰出的政治家。他曾先后辅弼成吉思汗父子30余年,担任中书令14年之久。耶律楚材的一生都致力于民族融合与民族团结,他以儒家治国思想制定了各种施政方略,为元朝的大一统做出了突出贡献。
“谁道阴山行路难。风毛雨血万人欢。松梢露点沾鹰绁,芦叶溪深没马鞍。”这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在阴山狩猎途中,对所遇景物有感而发所作的诗句,描绘了塞上自然风光和行旅中的生活情景。诗中通过对各种景物的描写,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豪迈之情。
除上述几位名家写过阴山外,历代描写过阴山的诗人还有宋朝的汪元量,他写的《阴山观猎和赵待制回文》:“围猎看人放海青,黑山峡口路交横。飞鸿雨湿云天远,去马风寒雪塞平”;明朝陈泰写的《阴山雪》:“汉家将军愁失道,阏氏半夜双蛾老。祁连千丈酸风高,日日毡车翻海涛。谁怜中郎齿如戟,谁怜昭君发如漆”;清朝连横写的《宿张家口 出大境门 至阴山之麓 怅然而返》:“大漠起寒云,连天暗秋色。蜿蜒万里城,到此势忽扼”等,这些文人墨客行至塞外阴山,看着壮阔苍茫的阴山景色心底诗意奔涌,吟诵出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为后人所称颂。
千百年来,这些诗作犹如流淌在阴山深处的一汪清泉,为阴山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和文化底蕴,为后人研究这块多民族聚居之地增添了文史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