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刘 欢 □ 本报通讯员 贺玉琼 春日融融,沿着湖光山色辉映的汤逊湖畔,行至高楼林立的藏龙岛街道,一座灰红配色的三层小楼映入眼帘,国徽高悬,庄严肃静……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来到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人民法院经济开发区人民法庭。这个1月22日揭牌的法庭是武汉法院自2022年启动人民法庭阵地三年提升计划以来的最新成果。 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刘太平说,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的“神经末梢”,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前沿阵地。3年来,武汉中院以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为抓手,加强法庭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布局优化调整,人民法院基层基础不断夯实。
提升品质
步入经济开发区法庭大门,诉讼服务窗口、科技法庭、律师休息室、调解室依次排开,在线调解、电子质证、线上庭审等功能一应俱全,达到一类法庭标准。 经济开发区法庭庭长石英介绍,经济开发区法庭定位为专业化商事法庭,主要审理合同纠纷、与公司有关的纠纷、保险票据纠纷等商事案件。 法庭贯彻“最多来一次,一次就办好”理念,聚合“一站式”司法服务,运行以来已受理案件100余件,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注入新生力量。 从无到有,是经济开发区法庭的“亮相”;从旧到新,则是江岸区人民法院岸北人民法庭的“蜕变”。 岸北法庭成立于1987年,为更好服务“汉口之心”高质量发展,岸北法庭选址重建,于2024年3月揭牌启用。 重启升级后的岸北法庭定位为专业化法庭,主要办理劳动争议和劳务合同纠纷类案件。 岸北法庭设置“安薪护企”调解室、示范裁判区、律师工作室、云上调解室等特色功能区,用足用好“法院+工会”联动联调机制,打造“安薪护企”特色品牌。 岸北法庭启用以来,共调撤案件600余件,调撤率近50%,为保障和谐稳定发展贡献“法庭智慧”。 3年来,武汉法院新(改、扩)建法庭14个、重启运行6个。目前,一、二类法庭达33个,占比过半。同时,设立295个巡回审判点、法官工作室、诉讼服务站,“庭室站点”四位一体的诉讼服务网络越织越密,基层基础建设越夯越实。
服务群众
走进青山区人民法院红钢城中心人民法庭,“家”的温馨感扑面而来:各类温馨标语随处可见,亲子会见室、心理咨询室、沙盘游戏室、情绪解压室、静好书屋清新雅致。 2022年12月,红钢城中心法庭投入运行,打造“调解、疏导、审理”三合一情景化家事审判场所,融合法理情推进纠纷实质性化解,营造和谐安宁环境。 “枫”起江城,人民法庭充分发挥前沿阵地作用,根据区域发展需要、治理需求和自身资源禀赋,努力提供专业化、精准化、个性化的司法服务。 武昌区人民法院水果湖人民法庭坚持专业审判和诉调对接“双轮驱动”,建设“金融智审一体化平台”,全链条衔接拓展解纷阵地,协同共治构建善治格局,维护经济金融秩序,以高水平法治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 汉阳区人民法院永丰人民法庭构建三位一体“法航知音”商事共享法庭,实现法庭资源远程共享和高效利用,打造“一站式”诉讼服务、“一站式”多元解纷、“一站式”基层治理的“最小法治单元”,筑牢支点建设的基层治理“底座”。 蔡甸区人民法院奓山人民法庭在产业园区设立“法治共建站”,与区工商联、商会、建筑行业协会等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多元主体同频共振,形成支点建设合力,把“加法”做成“乘法”,推动纠纷实质化解。 在武汉,新时代的人民法庭加速成长,以法治所能服务发展所需。
一庭一专
“感谢法院为我们解决了烦心事!” 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东湖科学城人民法庭,某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通过“光谷司法快线——司保通号”平台自助机,完成企业经营风险评估,有效预防了法律风险。 从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机制到跨区域协作织密知识产权“防护网”,东湖科学城法庭以高质量司法服务擦亮“中国光谷”知识产权保护司法名片。 随着人民法庭专业化转型的纵深推进,武汉新时代人民法庭肩负着服务城市战略发展的历史使命,正奋楫前行。 强化保护,为创新充“电”。汉南区人民法院湘口人民法庭定位“种子法庭”,守护“农业芯片”,成立植物新品种司法保护联系点,助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智能制造产业园人民法庭为辖区车企合规经营“把脉开方”,助力中国车谷“换道”加速。 突出畅通,为枢纽加“油”。江汉区人民法院民意街人民法庭“法官+交警”联动联调,优化道交解纷流程。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法院走马岭人民法庭打造“司机之家”物流业共享法庭,实现“调立审执”四位一体,护航九省通衢“链”接全球。 立足绿色,为发展补“钙”。江夏区人民法院五里界人民法庭推行环境资源案件“四合一”审判,综合运用生态修复方式,搭建专业化生态保护前沿阵地。黄陂区人民法院长轩岭人民法庭深入景区打造旅游“巡回法庭”,及时化解景区纠纷,为旅游产业保驾护航,“小法庭”发挥“大作用”。 “我们将深入推进‘一庭一品’‘一庭一专’,积极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更好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刘太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