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张雪泓 不久前,两起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庭审过程中,法院适用合适成年人到场制度,两位未成年人帮教经验丰富的社工作为“临时家长”到庭陪伴未成年人参加诉讼。“临时家长”的出现消除了未成年人面对庭审的恐惧心理,法律的温度与力量得以传递。 这是密云法院少年法庭践行新时代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自2021年授牌成立以来,综合审理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密云法院少年法庭已依法审理涉未成年人案件299件。为了更好地惩治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密云法院不断延伸审判职能,通过创新少年审判工作机制,拓展工作外延,努力筑牢未成年人保护“防护堤”。 “对涉法涉罪未成年人开展回访帮教,一直是我们坚持要做实做好的一项工作。”密云法院少年法庭副庭长刘珍君告诉记者,法庭与北京市女子监狱、社区矫正机构、密云区妇联等部门建立回访帮教联动机制,法官通过书信往来、现场帮教等方式对未成年犯进行回访帮教,全面教育矫正其消极思想和不稳定情绪。近五年来,该庭已累计开展回访帮教活动51次,先后与28名未成年犯进行一对一谈话谈心,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和社会,重塑人生自信。 不仅如此,对于那些符合复学条件的未成年犯,密云法院少年法庭都会主动联系区教委、团区委、所属学校等单位,积极为未成年人复学争取机会。“近几年,密云区被判处缓刑、管制、罚金及免予刑事处罚的在校生复学率达到了100%。”刘珍君说。 记者了解到,为了从源头做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密云法院少年法庭还将目光聚焦到了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问题上。根据密云法院发布的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白皮书,家庭教育缺失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或遭受侵害的“双刃危机”。有的父母对孩子长期缺少关爱,使孩子处于脱离看管状态或者心理需求失衡状态;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放任甚至包庇孩子,导致孩子染上各种不良习惯,最终走向违法犯罪。 为此,密云法院少年法庭已连续多年对涉案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问题开展分级评估,区分不同情况对家长进行当庭训诫,或发放《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家庭教育指导令》。同时,坚持因人、因案施策,注重干预指导,逐案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档案,持续关注当事人亲子关系以及家庭教育情况。 在密云法院有一个特殊的工作室——“密之语”心理工作室,将240余名心理指导师纳入人才资源库,对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中的未成年人及家长开展必要的心理疏导、心理评估、心理矫治以及家庭教育指导等专业帮助,促进矛盾纠纷的长效化解和亲情的弥合。截至目前,“密之语”心理工作室已累计协助办理案件44件,回访当事人103人次,挽救破裂家庭43个。 刘珍君告诉记者,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特别应该强化家庭教育功能,使家庭教育发挥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侵害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同时,各未成年人保护机构之间也应加强协作,加大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表彰和激励等。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良好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