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赵晨熙 文/图 当记者和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乳腺外科主任杨其峰取得联系时,已经是晚上了,他刚刚结束一整天的临床治疗。忙碌,是他多年来的常态。 2023年,杨其峰当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作为一名“新代表”,他在完成门诊、手术、科研、教学等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为国家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立志要当好人民健康的守护者。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这让长期从事乳腺疾病治疗的杨其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面对不断变化的疾病形势,他不敢有一刻放松,经常深入临床一线探索乳腺疾病诊疗的“最优解”。 他在诊疗时发现,不少乳腺癌患者发现时已经到了晚期,这让他认识到提升有效筛查率并将筛查工作落实到基层的重要性。为此,他和他的团队不断探索提升筛查检出率的新路径,帮助患者早诊早治。 在临床治疗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深入思考和调研,提出完善建议,是杨其峰一直以来的工作习惯。 近年来,他欣喜地看到,随着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乳腺癌的治疗已经从以单一手术为主的诊疗向更加综合的模式转变,整合了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手段,极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但这同样带来了全新挑战。”在诊疗过程中,杨其峰看到了传统诊断和治疗模式存在的弊端。传统的乳腺疾病诊疗模式通常局限于单一科室,患者不得不辗转于各个科室之间,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治疗过程也缺乏全程管理,难以满足精准化、个性化诊疗需求。 杨其峰意识到,提高诊疗质量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体系问题。通过广泛搜集国内外资料,他将目光聚焦在搭建乳腺疾病诊疗中心上。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他建议推动医院建设乳腺疾病诊疗中心,集中医疗资源,实行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实现乳腺癌等乳腺疾病的单病种、多学科综合治疗,为患者提供从早期筛查到术后随访的“一站式”服务。这样不仅有助于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升治疗质量,也能极大节约患者的就医时间和经济成本,减轻患者负担。 除了乳腺疾病这一主项外,杨其峰对于医疗领域的“顽疾”格外留心。 他在门诊中听到不少患者抱怨“一号难求”,他走访调研发现,通过优化挂号系统,利用现代技术实现“精准预约、线上分流、资源高效配置”,是缓解“看病难”问题的可行路径。他提出的方案是,以患者上传资料、主诊医生线上预诊为核心,结合智能分诊与号源动态管理,减少非必要的线下就诊,释放优质号源。 具体而言,医院可提前7天开放预约通道,患者预约时同步上传电子病历、检查报告、用药记录等资料。系统自动分析患者上传的症状和病史,推荐合适的科室,并匹配相应的医生层级,帮助患者更加准确找到适合自己病情的科室和医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这让杨其峰更加干劲十足,回到工作岗位后,他在第一时间与同事们分享了履职感受,宣讲了全国人大会议精神。 “人大代表履职就如同医生问诊一样,都需要‘精准把脉、对症下药’。”杨其峰深知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他将始终以临床问题为建议源头,以患者需求为履职坐标,护航生命,延续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