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灵
长江边古镇多,溪流也多。有溪流,自然就会有大大小小的各式桥梁。这些桥梁不仅为溪流两岸的百姓带去了便利交通,也为当地留下了一处处值得让人回味的历史遗迹。
云安斜张桥
不经意打造的“中国第一”
我从小生活的重庆云阳云安古镇,汉代开始产盐,被誉为三峡盐都。清亮亮的汤溪河从镇中间穿过,分为东西两岸,这是一条自北向南的川江支流。千百年来,两岸居民隔河渡水,甚感不便。1972年1月,当地在汤溪河上建设一座人行大桥,因资金和建材紧张,设计为单链柔式吊桥。镇上居民十分兴奋,各居委会积极组织群众在河中淘洗卵石,义务为建桥提供石料。
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两岸桥的主塔完成后,却因材料供应困难而停了工。停工期间,桥的设计及施工技术负责人傅天帮没闲着,从安全方面琢磨,吊桥满足不了人流量增大的通行要求,另外大体量的混凝土费用太高,于是他建议改建斜拉桥。当时,斜拉桥在国内尚处研究阶段,没有实体技术指标可供参考。云阳县交通局组织几个单位成立科研小组,共同攻关。1974年7月复工,8个月后一座长153米、高25米、宽3.7米的斜拉桥横跨在汤溪河上。
这桥由主塔、斜拉钢缆绳、主梁组成,两岸主塔间宽约76米,不设桥墩,由挎在两主塔上的钢缆绳斜向张拉起主梁,因此又称斜张桥。没想到为节省费用做的改动,竟使云安斜张桥成了我国第一座斜拉桥,1978年还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而与云安斜张桥同时建设的川江支流龙河上的丰都九溪沟大桥,因建桥地点的改变,也造就了一个桥梁界的“中国之最”和“世界之最”。
九溪沟大桥为石拱桥,长140米、高20米、桥拱跨径116米。1972年建成时,是世界上跨径最大的石拱桥。1971年筹建九溪沟大桥时,建设单位原拟建一座三孔石拱桥,由于没有钻探设备,只好另选桥址。后在原址下游三百米的地方重新建桥。这里河面窄,于是改三孔石拱桥为单孔石拱桥。
九溪沟大桥建成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交通部科技成果奖。1978年11月1日,作为我国石拱桥的工程代表,还发行了一张关于该桥的面值8分的邮票。当时著名的河南安阳火柴厂,也印制了九溪沟大桥的火花。
彭河乘驷桥
驷马难追的“补疤桥”
川江支流苎溪河是万县(现重庆市万州区)境内一条只有三十来公里长的小河,河上分布着大小桥梁十多座,其中一大一小两座桥特别有意思。
先说小桥。位于上游的李河镇彭河村,连接万梁驿道,名乘驷桥。桥长约31米、宽约2米,为一座六个墩的石平桥,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今已有180多年历史。此地为交通要道,乘驷桥的得名也不难理解。古时的战车一般套两匹或四匹马,乘坐四匹马的战车跑得快,写作“驷”,便产生了成语“驷马难追”。这驿道上的乘驷桥建得十分牢固,至今保存完好,我看了一眼便喜欢上了。
走近这座桥,我仔细察看建筑细部,花了半天工夫。乘驷桥按古石桥的通常做法,将桥墩的迎水面建成船头形,可减轻洪水冲击力。每个桥墩有四轮石条,每轮墩石重约四五吨。建桥工匠们用若干只蝴蝶形的石、铁质榫卯件,将每轮墩石连在一起。这还不算,工匠们又拿直径约18厘米的铁棒当“插销”,将桥墩连成一个整体,抵抗山洪的能力大大增强。然后,每个桥墩的背水面,用三米多长的大石条斜撑,使其更加稳固。
当地老百姓又称乘驷桥为“补疤桥”。桥墩之间平铺三列石板为桥面,奇怪的是,连接右岸的一块桥面石板中部边沿,有个补好的整齐的长方形缺口,长30厘米、宽20厘米,故称“补疤桥”。民间有很多建桥传说,桥合龙时找不到一块合适的石块,恰巧就有乞丐或怪老头预留下的,情急之下找来,正好安上。这乞丐或怪老头便是鲁班,或僧侣、道仙,悄悄来助力建桥。这类传说大同小异,而乘驷桥的“补疤”却另有说法。
乘驷桥建得没破绽,从民间习俗来看,并不见得是好事。比如一个人长相太标致,运气都好,太顺了,“月有阴晴圆缺”,可能自带厄运。如果嘴角或下巴、或侧脸等不明显处有个小疤、小痣、小印记什么的,这叫“破相”,但并不影响大观,算破了灾、解了难。乘驷桥的桥面补上一块小石疤,既破了灾,又丝毫不影响安全与美观。这是从民俗文化角度来保证桥的稳固。
接着说那座有意思的大桥。万州人也一直习惯称为“大桥”,位于苎溪河下游与川江交汇处,长100米,钢筋混凝土三孔砖石拱桥,取名万安桥。
1926年3月,川军第2军军长杨森驻守万县后,大兴市政建设,在城西的苎溪河上建设一座大桥,将新城与旧城连接起来。杨森令万梁马路局工程师任海暹主持设计。任海暹在日本学过桥梁技术,局里另两位曾留学法国的土木工程师况鸿儒、刁果仙配合设计。他们又找来万县当地有名的建筑工匠、人称“活鲁班”的陈裕发,共同研究建桥方案。桥基本完工后,任海暹不敢拆去建拱的支撑架,怕桥会垮掉。7月的一天,遇上大暴雨,任海暹悄悄租了一只小木船,准备一旦大桥垮掉,方便马上坐船逃走。当天深夜,听到一阵剧烈响声,任海暹心惊胆战地派人前去查看,结果很快回来说:“桥好好的,只是支撑的架子被冲跑了。”任海暹这才放下心来,天一亮就去给杨森报喜。
一年后万安桥建成,为使其牢固,按传统习俗首先请长寿老人“踩桥”,大桥因此也能“长寿”。杨森请来开县陈家场的长寿老人李青云踩桥。据当年多位观看踩桥的见证人回忆:李青云身材高大,面长颜黄,几个手指甲因太长而卷成了麻花状。他从二马路的桥西头,一步一步缓缓地走到环城路的桥东头。
事实证明,万安桥也确实长寿。2003年5月30日,因三峡库区蓄水,决定对万安桥实施爆破拆除,可炸了两次都没能彻底炸垮,第三次引爆才轰然倒下。很多人为此流下了泪水,包括把万州视为第二故乡的笔者。
盐渠述先桥
悬挂宝剑的“小桥流水人家”
年轻时,我曾多次路过云阳南溪镇盐渠场。此处为汤溪河与长洪河交汇处,从车上可见一座古朴的圆弧石拱桥,横跨于河口之上。一次,车上一老者指着石拱桥说:“看!那拱下吊着一把宝剑哩!”并解释说,剑是斩蛟龙的,不准它作乱,大桥才稳固。
直到三十年后,我才第一次走近这座石拱桥。新编《云阳县志》记载了其身世:桥名述先桥,原名兴隆桥,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后因桥基不牢而垮塌。1926年重建,刚完工就发现桥上有裂口。1933年4月再次重建,这次根据承先、胜先之意,改名述先桥。全桥由主桥和引桥组成,长约75米,桥两端各有登桥石梯,桥护栏上刻有猴、狮、象石雕六座。拱合龙时,按古人惯例,在内拱顶中间悬挂了一把“斩龙剑”。
《重庆桥梁志》里多个章节曾提及述先桥,作为范例介绍了该桥与场镇相结合的特点:“该桥北头与民居紧连,和桥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是渝东地区桥头建筑不可多得的佳构。”这正应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面。三峡工程蓄水期间,文物部门决定对述先桥实行“就地加固、防水防蚀、修缮入水”的保护方案。
停车在高处眺望,我一下子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如镜的碧绿水面上,古朴的述先桥像一个沐浴的古代美女,因为害羞,只露出了头,整个诱人的身子静静隐藏于绿水中。我暗叹:文物专家的保护方案真是英明!
脱掉鞋袜,忍着寒冷,我从桥北涉水走过引桥,登上石梯,来到桥面最高处。仔细打量这座已有80岁的老桥,不免有些遗憾。水面上的桥身已有几处裂缝,一边的石护栏完全垮掉,凌乱地摆在桥面,与枯草垢泥相伴,整座桥显得有些衰败。
两个多月后,我再次见到古桥。此时三峡大坝已开闸放水,述先桥完全显露出来,但面貌十分破旧:桥身多处开裂,护堤部分坍塌,引桥石坎破裂外倾,桥梯、桥面杂草丛生……述先桥犹如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随时都可能倒下,让人心疼。
三年后,文物部门决定将桥沿长洪河原样向上迁移三公里。迁移前,我再次来看古桥。一位老乡告诉了我资料上没有的故事:述先桥由民众捐资修建,当地乡绅李宗支担任总监修。在建桥老石碑上,我找到了这个名字及密密麻麻的捐资人姓名。幸好石碑被人弄去建房子,才得以保存下来,现重立于桥北头。
我在桥上肃立,深深三鞠躬,为这座桥,也为建桥人和建桥人的后代。
(作者系资深民俗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