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林敏 文/摄 通讯员 舒佳宾
3月26日,记者走进位于衢江区周家乡的衢州耘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耘仓农业”)种植基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映入眼帘:齐腰高的蓝莓植株上,挂满了颗颗汁水充盈的蓝莓果实,色泽诱人。
“我们这个基地一共种了25000株蓝莓,引进来自澳大利亚、秘鲁、西班牙等多个国家的品种,2月底就陆续成熟,最近已经开始稳定供应市场。”耘仓农业负责人孙健相告,一般省内种植的蓝莓,成熟期大多集中在5月至6月,耘仓农业的蓝莓明年则有望实现春节期间上市。
耘仓农业蓝莓的抢“鲜”上市,与科技力量的持续加持与助力密不可分。
“耘仓农业采用了新一代‘作物平衡GPE’种植理念,并融合了荷兰、以色列等国家的先进农业技术,在基地内配备一系列先进设备,逐步构建起了一套完善的蓝莓作物数字化决策与管理系统,实现了蓝莓的智能化种植。”孙健说,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耘仓农业借助科技的力量,精准洞悉蓝莓的生长需求,让不会说话的蓝莓“开口表达”,在轻松种植的同时,也实现了高产高质和上市周期可控。
“这是公司自主开发的综合传感器,别看它只有成人手掌般大小,却能检测蓝莓周围的小气候,包括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关键数据,传回后台建立植物周边微气候数据和模型。” 在整齐的蓝莓植株间,耘仓农业技术人员赵星指着一个方形盒子进行了讲解,蓝莓在苗期、花期、果期等不同生长阶段对气候环境的要求各不相同,而他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手机远程调控棚内的水帘、风扇、遮阳布等设备,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为蓝莓创造最佳的生长条件,让蓝莓植株多开花、多结果、结好果。“这个过程,就像和蓝莓对话,一点点摸索出最佳数据,这如同抖音APP收集用户喜好给大家推送最想看的内容一样,我们做的是植物的数据积累,最终给出不同阶段的最佳种植方案。” 赵星说。
耘仓农业的新一代感知体系,不仅有通过综合传感器、室外气象站等打造的多层次环境感知,还用气孔摄像机、茎流传感器建立多维度植物感知,建起一套由内到外、由表及里的监测体系。
赵星给记者展示了大棚里拳头般大小的另一个神器,“这个是气孔摄像机,可以通过它检测植物叶片气孔的开合情况,测算水汽交换、气体交换,进而判断光合作用的情况,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长状态。”
在一个大棚里,两盆蓝莓植株被摆在了特殊的 “秤” 上。这一奇特操作背后又有什么玄机?原来,通过排灌秤以及其下方配套的进排液监测设备,依托基于蒸腾作用和蒸发作用的模型而构建的基质含水量调控系统,能够精准知道植物的吸水能力和营养的需要量,从而实现精准的灌溉与施肥操作。赵星解释道,“如果灌溉过多,不仅会造成浪费,还可能导致烂根、产生病菌。有了这个系统的数据采集,我们就能清楚掌握植物的需求。” 每天日出之后,随着植物进入活跃状态,系统会自动启动灌溉程序。白天,系统会根据植物的蒸发量实时调整灌溉频率;傍晚,则依据当日的蒸发效率来确定最后一次灌溉的时间和数量,确保夜间植株的持水量与氧气达到平衡状态,让蓝莓在最适宜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在水肥中心,各种营养桶琳琅满目。赵星形象地介绍道:“这些就像我们每天吃的蔬菜和肉,根据种植方案,在手机上轻点几下,就能现调现用。RO 纯水灌溉 + 无基肥基质 + 全配方精准施肥,实现了对土壤100%的调控能力。”
尽管还在试验中不断摸索前行,耘仓农业这套种植方案已经展现出了不容小觑的优势。传统露天栽培的蓝莓,需要三年时间才能迎来首次采摘,而且头年挂果量较少。而耘仓农业的蓝莓去年6月种下时还只是苗株,短短七八个月的时间,就已经能够进行果实采摘了,这在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下是难以想象的。科技助力,不仅让蓝莓种植周期大幅缩短,而且第一年的产量甚至超过了传统种植第三年的产量。目前,每株蓝莓的产量在2.5公斤左右,按照当前的良好态势,预计明年产量将会实现翻倍增长。
科技赋能,不仅让耘仓农业的蓝莓在上市时间上抢先一步,在节能减肥方面同样成效显著。全程见证耘仓农业发展蓝莓智慧化种植的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专家表示,耘仓农业目前在全市种植业领域中“数实融合”走在了前列。通过智慧化种植管理,耘仓农业实现了蓝莓生产水肥利用率提高30%,肥料成本降低20%,病虫害发生率降低25%,真正做到了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
孙健也坦言,目前的技术仍面临一些挑战。“植物机理研究是一项极为复杂且具有深度的工作,目前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他进一步解释,当下虽能借助捕捉的数据以及后台算法生成种植方案,但这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基于团队对植物的现有认知才得以实现,然而本质上,这种认知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支撑。“为了突破这一困境,我们正与荷兰的专家展开深度合作,共同研究作物的生长机理。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从经验模型向机理模型转变,以此来完善我们的种植技术体系,让蓝莓种植更加科学、精准。”孙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