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图为2025中国氢能展现场华夏时报记者 何一华 李未来 北京报道
近日,《华夏时报》记者实地探访第四届中国国际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展览会(下称“中国氢能展”),与清洁能源其他领域一样,氢能出海也成为热门话题。
现场不仅有众多国际展商,也有国际专业买家团。而许多氢能企业展出阴离子交换膜(AEM)电解槽、钛材双级板等新产品。
记者观察到,尽管新品频出,但是目前氢能相关展品主要应用于示范项目。记者在和相关展台工作人员交流中获悉,从氢能产业链来看,终端产品盈利压力较大,设备端也出现分化,材料端则盈利能力最强,不过作为“终极清洁能源”,业内依旧非常看好氢能行业的发展前景。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也在公开场合指出,伴随新能源技术革命,未来10—30年将形成五个10万亿级大产业,其中便包括绿色氢能产业。他表示,“2050—2060年我国绿氢年需求总量约为1—1.7亿吨,仅此一项产值约2.5—5万亿人民币。”
氢能产品出海
2024年,“出海”成为中国氢能行业发展的绝对“热词”和重要趋势,中国氢能企业从电解槽、燃料电池到固态储氢设备,全产业链“出海”势如破竹。
在各大展区,记者看到了国际专业买家团的身影。他们对中国成熟的碱性电解槽技术产品、燃料电池电堆/系统产品等十分感兴趣,认为这些用来配套欧洲绿氢项目以及配套燃料电池发电、储能等,都将推动氢能产业项目落地,助力欧洲氢能多场景应用。
一位做一站式解决方案的企业展台工作人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公司确实是在积极走出去,“这其实是国内氢能同行都面临的问题,就是太卷了,产品价格已经在逼近成本线,但是欧洲、东南亚包括非洲,他们对于价格的接受程度远高于国内,我们的产品出海有价格优势。”
对于中国企业出海中遇到的问题,中天华氢展台工作人员在与记者交流中指出,主要是产品标准和环保标准。不过得益于母公司中天科技在光缆、海缆、储能方面有大量的出海案例,公司氢能产品出海有着成熟的团队来拓展业务。
记者在现场看到,中天华氢展示了其最新的一体化加氢机器人技术、可移动式加氢站整体解决方案、撬装制氢设备整体解决方案以及电解槽关键材料测试系统。“去年这还是在PPT上展示,今年已经变成了展品,像加氢站这种我们已经交付有关国企的示范项目。”上述工作人员表示。
破解消纳难题
作为绿氢经济的核心装备,电解槽通过“以电制氢”的创新路径,将水与可再生能源紧密联结,不仅颠覆了传统化石能源制氢的高碳模式,更成为能源系统脱碳转型的“绿色引擎”。
从技术攻坚到规模化落地,电解槽的革新正推动氢能突破成本与效率的桎梏,串联起风光电力的消纳、工业领域的深度脱碳与氢能社会的多元场景。未来,谁能掌控电解槽技术的制高点,谁便能在全球氢能竞赛中抢占先机,这场围绕“水变氢”的科技博弈,正在重塑人类能源文明的未来图景。
电解槽技术随能源转型需求不断迭代,第一代碱性电解槽技术最为成熟,目前仍主导市场,第二代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槽正在加速商业化,与此同时,第三代阴离子交换膜(AEM)电解槽也开始走向市场。
本次展会上,电解槽新品百花齐放,双良氢能展示其新一代碱性水电解槽,该设备的最大产氢能力达到5000标方每小时;亿纬氢能首次公开展示其新一代兆瓦级AEM电解槽;氢辉能源的100千瓦AEM电解槽也首次亮相;宿迁绿能氢创发布首台单堆1MW AEM电解槽产品,为可再生能源高效转化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氢能行业面临绿氢制备和储运成本高企、应用场景尚未打通等多重挑战。在此背景下,电解槽等氢能产品又将销往何处?
对于上述挑战,业内也找到了解决办法。宿迁绿能氢创展台工作人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公司电解槽产品主要销往山西、内蒙等地。“这些地方风电光伏存在消纳问题,因此电价低,从而极大降低了制氢成本,同时不存在储运问题,生产的绿氢可以就地制成甲醇、氨等用于当地化工领域。”
记者在和华工激光展台工作人员交流中获悉,氢能应用领域广泛,包括氢燃料电池、化工合成甲醇、低空经济、无人机等等,但是目前的问题是各领域市场投放量均比较小,若市场投放量变大,氢能源有望成为重要的储备能源。
事实上,目前我国氢能应用技术正在呈现从单一交通领域向能源、冶金等领域加速拓展的态势,业内预计,2030年氢能在电力、冶金、化工、交通等领域应用技术步入成熟期。
记者在和相关展台工作人员交流中获悉,电解槽产品是盈利状态,不过和系统产品以及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一样,相关产品主要是用于央国企氢能相关示范项目,并未实现大规模市场化应用。
另外一家做自动化生产线设备的展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做氢能设备类的企业盈利状况已经出现分化,大企业有优势,小企业竞争激烈,常以价格竞争,但能采用自动化生产线的多为大型企业,部分小企业已被淘汰。
政府支持是关键
在氢能产业链的关键节点上,电解槽双极板正成为推动绿氢规模化生产的核心枢纽,其凭借精密的设计与材料革新,悄然决定着整个系统的效率、成本与寿命。从导电性优化到耐腐蚀挑战,从流场结构创新到轻量化突破,双极板技术的每一次跃迁都在为高效制氢注入新动能。
在碱性电解槽中,镀镍铁板是一种常见的选择,在PEM电解槽中,钛基材料也成为选择之一。在展会现场,记者看到宝钛股份和西部材料旗下的钛材公司也带来了相关产品。
宝钛股份展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相较于传统不锈钢或石墨材质,钛材双极板兼具高导电性与极端耐腐蚀性,能有效抵御电解液的长期侵蚀,显著延长设备寿命。其轻量化特性降低了电解槽整体重量,可通过涂层改性技术进一步优化析氢/析氧反应活性,突破效率瓶颈。
不过目前钛材同样面临一些问题,上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主要就是成本,不过由于使用寿命较长,长期来看成本并不算高。在展会现场,宝钛股份展示了其为国家能源集团提供钛材制造的电解槽产品。
西部材料除了提供钛材,还为相关企业零部件,例如双极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处于氢能产业链上游,类似于汽车产业链中的轮胎、玻璃供应商。
记者了解到,尽管钛材优势明显,但是并未大规模使用,西部材料展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前氢能产业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一是市场需求未上量,企业降成本困难,采购量少导致材料价格难以下调;二是技术迭代快,客户担心新技术出现导致现有投入白费,不敢扩大生产规模。
该工作人员补充,技术路线不明确也是一大问题,如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材料,石墨板、不锈钢板、钛板等路线尚无定论,各类附件材料选择也多样,增加了企业决策难度。
那么当下难题又该如何解决,企业也有自己的思考。有展台工作人员在跟记者交流时表示,要实现产业上量,政府指导和补贴至关重要。“就像早期锂电池汽车,企业需要盈利才愿意投入,若无补贴,企业在不盈利时很难持续投入资源发展产业。”
另外一位展台工作人员同样向记者表示,跟光伏相比,氢能在政策扶持力度、市场竞争成熟度方面存在差距。“当前氢能在能源结构中占比小,价格倒挂,类似于20年前的光伏市场。”不过其仍非常看好氢能前景,“国内氢能技术领先,市场爆发力度大。”
责任编辑:李未来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