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丽梅 记者 张均斌)“随着人工智能(AI)加速发展,智能化的救护车正升级为‘移动的ICU’。”3月30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驱动城市急救新变革大会”现场,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主委吕传柱介绍了中国在急救方面的新变化。他谈到,中国正努力建设急诊急救大平台,“呼叫即抢救,上车即入院”的目标将加快实现。
“科技驱动城市急救新变革大会”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丽梅/摄据国家心血管中心此前统计,我国每年约55万人遭遇心脏骤停,但院外急救成功率不足1%。这是因为救护车平均抵达时间为8-13分钟,远超4-6分钟的“黄金救援窗口”。目前,我国急救体系仍以120急救中心与医院专业急救力量的院前、院内救治为主,缺乏社会力量参与。
“在急诊急救的场景中,院前急救是关键环节,也是最薄弱环节。”吕传柱介绍,急诊急救涵盖六个场景,分别是呼叫管理、现场救治、转运救治、院内救治、ICU救治和转科后的救治。只有所有场景信息整合,才能形成一个最好的急救链。在他看来,院前急救的理想状态是,120能视频指导目击者急救,社区志愿者能应急响应,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快速到达。
在中国,得益于5G网络的普及,院前急救视频指导模式正在接入120急救系统之中,进一步完善传统院前急救体系的链条。去年12月份,中国出台了全球第一个院前急救视频指导的专家共识。
腾讯SSV时光实验室副总经理胡晗翰介绍,在腾讯研发的企鹅急救平台,120调度员、出车的救护车医生,以及院内急诊科乃至更多需会诊科室的医生同步在线,实时指导急救现场救助。通过把急救资源前置到病发现场,指导“第一目击者”或志愿者及时救人,提升患者存活率。据他透露,截至今年3月中旬,企鹅急救平台已连接82万急救志愿者,成功救助21950位突发疾病患者,其中包括心脏骤停患者1012人,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提升到17.6%。
另外,构建“5分钟社会救援圈”对提升院外急救成功率尤为关键。“5分钟社会救援圈”公益项目是指通过在公共场所精准投放AED设备,对社会急救志愿者开展专业急救培训,搭建智能信息平台,让患者在紧急情况下获得有效救助,为专业救援争取宝贵时间,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生存率。
据悉,自2022年至今,“5分钟社会救援圈”已逐步在深圳、苏州、东莞、天津、青岛、广州、郑州、烟台、喀什等城市启动。未来,这一项目还将在更多城市落地。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