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内景。新华社发
新华网北京3月31日电从“AI儿科医生”参与病情会诊,到“AI数智员工”辅助提供公共服务,再到具身机器人模拟进厂“打工”……一场妙趣横生、“含AI量”极高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1日在京举行。
期间,众多科创企业积极参与到论坛会议、成果发布、技术交易等128场活动中,清晰触摸着AI应用走向生态繁荣的澎湃脉动——AI正从“工具”演变为“基础设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千行百业。
当AI重塑我们熟悉的世界,科创企业该如何拥抱机遇、应对挑战,在AI赛道上驰骋?论坛年会上,众多学界与企业家代表纷纷表示,科创企业应让原创性颠覆性科创成果加速落地,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接受市场的考验。
突出原始创新,实现更多“从0到1”的跨越
今年伊始,来自中国的开源AI模型DeepSeek爆火;2月,字节豆包、昆仑万维、百度文心、阿里通义千问等均推出开源模型;3月6日,又一支来自中国的团队正式对外发布通用型AI Agent产品Manus,不断更新着世界对中国AI行业原始创新力量的认知。
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拍摄的AIGC互动体验装置。新华社发
知名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表示,我国已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尤其“在AI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正在快速提升”。
北京企像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企像科技”)创始人司学峰告诉记者:“公司成立3年,时间几乎都放在了底层自有核心技术的研发上。”据介绍,企像科技通过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和智能体等技术研发的“企业基因检测”技术平台,能为投资者独家量化技术指数、买卖时机,同时结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组织文化、招聘数据、知识产权、产品行业地位等另类数据,为投资行为提供决策。
司学峰欣喜地表示:“最近我们上线了微信小程序‘企像科技’和PC Pro版,深受客户测试好评,充分验证了真正高价值的平台是广受期待的。”
北京燃气集团首次公开展示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巡检精灵”。(中关村论坛年会供图)企像科技取得如此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公司拥有AI大数据技术背景的核心研发团队,而其他寻求自身AI转型升级的企业或许就没有那么幸运。
在北京源清慧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猛眼中,要想在企业传统业务上寻求AI创新转型,“需要同时懂得大模型的应用,也对行业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理解,最好是有过相关的业务经验和数据积累的人才。”但他表示,“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所说:“AI的长期稳定发展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他建议,从整个计算产业的角度全面布局AI发展蓝图,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培养综合性、前瞻性人才,建设高质量、多层次人才梯队。
推动科创落地,加快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原始创新的价值,在于应用与实践。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技创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因此,要让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落地是重点。
世界科学院院长夸拉莎·阿卜杜勒·卡里姆在实地考察中国多领域的创新实践、见证各类技术如何赋能日常事务后感慨,中国的“智能导航系统等创新成果正全方位提升社会运行效率,其洞见价值远非人力所能企及”。
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一款名为“盖博特”的机器人在为顾客取商品。新华社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公布了十项重大科技成果,“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果”和“北京重大开源成果”位列其中。
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是“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果”的联合发布方之一,其市场部相关负责人武文韬介绍,公司“与合作伙伴联合推出的首个具身智能智慧药房解决方案,是由具身大模型机器人‘盖博特’24小时无人值守运营的。”据悉,“盖博特”已在智慧药店、物流搬运、工厂等领域的多个场景中实现落地应用和商业验证。
作为“北京重大开源成果”联合发布方之一,理想汽车整车操作系统架构负责人黄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自研整车操作系统包含智能车控操作系统、智能驾驶操作系统、虚拟化引擎、通信中间件与各类型研发工具,通过开放源代码实现技术透明化,开发者可深度参与架构优化与功能定制,填补智能汽车全场景操作系统开源市场的空白,汽车行业开启了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向AI终端应用场景转变的新篇章。
促进“AI+消费”,释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新活力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促进‘人工智能+消费’”,加速推动包括机器人等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开辟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
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在调试人形机器人。新华社发
以AI重要应用场景之一机器人市场为例,数据统计网站Statista预计,2024年机器人市场营收将达到461.1亿美元,其中,服务机器人占据市场主导地位,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62亿美元,2029年将达到730.1亿美元。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全球机器人产业具有很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未来仍将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盘和林指出,中国从事AI相关的科创企业可分两类分别发力“AI+消费”市场,即“一类企业继续在通用大模型深耕,搞出成果,继而在全球市场得到认可;另一类企业可以下沉到垂直领域,去和具体行业中的传统企业合作,并利用行业的数据来缔造某垂直领域的AI市场”。
七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七腾科技”)就是在垂类市场做得颇有成效的一个样板。七腾科技副总经理王承承在分享企业成长经验时强调:“我们在整个机器人行业中并未选择大而全的门类,而是选择细分、专业的应急安全领域,集中资源进行重点突破”,公司机器人产品可替代一线人员进入高低温盐雾、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殊、恶劣、极端的环境进行作业,“在应急安全领域处于头部地位”。
据介绍,七腾机器人打通了这一细分赛道的全产业链条,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提供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并已在卡塔尔、沙特阿拉伯、新加坡、巴西、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开展业务,稳步拓展海外市场。
王承承自信道:“中国机器人企业凭借国内成熟产业链带来的价格优势、丰富应用场景形成的规模优势以及产品快速迭代强化的智能体验,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来源:新华网
作者: 郑然 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