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近三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近8%,百果园主动战略转型,聚焦单店提质增效

3月31日,在港股上市的国内水果零售龙头百果园集团(02411.HK)收涨2.08%,若把时间拉长,近3个交易日,该股已经累计涨幅近8%。

从消息面看,百果园近日发布了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正在主动进行战略转型,加快优化门店结构,关闭低效门店,聚焦单店提质增效。

具体来看,3月27日晚间,百果园发布财报显示,收入端方面有所下滑,2024年,公司录得GMV为127亿元,总收入为102.7亿元,同比减少9.8%。利润端方面也有所承压,录得毛利7.6亿元,归母净亏损为3.86亿元。

从原因看,财报显示,收入端下滑主要是门店数量减少所致,分时段看,2024年上半年同店销售出现双位数下滑,但下半年逐步企稳回升。利润端承压则是源于公司下半年实施高品质高性价比战略,对消费者进行让利,毛利率有所承压,同时门店焕新、线上线下营销等品牌投入增加,亦对公司利润空间造成一定挤压。

财报显示,线下门店方面,公司由2023年的6093家零售门店减少约15.9%至2024年的5127家。

对此,百果园披露,在门店结构上,2024年,该公司主动鼓励加盟商对高租金费用率且经营能力较差门店进行搬迁和闭店,将资源集中在优势门店。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团总门店数量为5127家,覆盖22个省180多个城市。其中,零售门店有25%分布在一线城市,37%分布在二线城市,38%分布在三线城市以下,资源进一步向高坪效、高复购率的核心商圈门店倾斜。

实际上,九毛九、海底捞等连锁龙头此前也有过此类主动收缩动作,以期断臂求生。以海底捞为例,其在2021年11月推出“啄木鸟计划”,逐步关停约300家盈利能力不足的门店,以改善公司经营状况。虽然2021年海底捞全年亏损超41亿元,但通过优化门店结构、提升运营效率,海底捞在2022年逐渐恢复元气,并在2023年实现净利润44.95亿元,同比增长约174.6%,创下历史新高。

“百果园收缩门店,是主动战略转型的动作,旨在优化全国零售门店布局,提升运营效率,更聚焦于租金收入比可持续的优势门店。通过关闭高租金且效益差的门店、鼓励加盟商迁址低租金地段,实现资源重新分配,向高复购率、高营业效率的门店倾斜资源,增强市场竞争力。此举与海底捞‘啄木鸟计划’有相似性,都是在市场挑战下,通过关闭或调整不佳门店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营效率。长期看效应会逐渐显现。”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鹏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在运营效率上,2024年,百果园围绕零售核心环节,完善信息科技系统,不断迭代智能订货系统和采销协同系统,完善全链路采营销协同流程,提升区域计划精准性和门店订单满足率。除此之外,该公司助力门店数字化转型,实现价格信息的及时更新,以及称重与收银的智能化融合,提升门店的收银作业效率和客户体验。

数据显示,2024年,在ToC端,公司录得加盟渠道相关收入87.3亿元,线上直接销售收入1.06亿元,特权使用费及特许经营收入0.82亿元,会员收入0.77亿元。

另一方面,百果园也在持续推动ToB业务布局。数据显示,百果园ToB业务依然稳步增长,收入从10.3亿元增加至12.5亿元,同比增长22%。在“卖全球”方面,公司ToB批发出海业务新增了梨、蓝莓等多个果品,海外出口实现近20%的同比增速。

值得一提的是,百果园也在紧跟消费市场新趋势,持续加码高质价比战略。2024年8月,百果园更新发展战略,推出“1212”品类运营策略,聚焦打造高质价比用户心智产品。受益于此,2024年百果园旗下“好果报恩”果品、招牌果和A级果等业务也均迎来不同的增长。截至年底,百果园已建立起由46个品类品牌组成的自有品牌矩阵。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百果园招牌果及A级果销售占比持续稳定在60%以上,而招牌果类目贡献率同比提升至14.7%,其中花凰凤梨的销售额较2023年增加约85.4%,猕宗猕猴桃的销售额较2023年增加约20.2%,良枝苹果的销售额较2023年增加约18.2%。

在28日上午的业绩会上,百果园管理层也直言,公司将会依托长期稳定的品质与价格优势,继续打造强流量属性大单品,有效提升门店客流及用户复购率,与此同时,每月精选一款时令果品,强化极致性价比应季品,强力塑造“高性价比”用户心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近三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近8%,百果园主动战略转型,聚焦单店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