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AI+电影”时代真的到来了?

近日,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成都落下帷幕,正式走过了十二个年头,网络视听行业也走进了AI时代。

“AIGC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进化,推动各行各业深刻变革,给视听行业创新化、智能化发展,带来更为强劲的动能和更加广阔的空间。”在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分论坛之一“AIGC与大模型产业应用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上,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司长冯胜勇在致辞中这样感慨。

自ChatGPT开启大语言模型、人机自然对话新纪元,国内无论可灵AI为代表的视频生成大模型崛起,还是DeepSeek横空出世,AIGC技术迅速给全球内容创作者和艺术家带来生产和组织方式的变革。在网络视听领域,AIGC已广泛应用和融入节目策划、内容制作、个性推荐、运营推广等各种业务场景。

首当其冲的是电影制作、短剧、广告等行业。“AI+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是,传统电影产业时代,制作成本、效率、质量,不可能三者同时提高,AI+给我们首次可能性,成本、效能和质量同时增加。”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马平在论坛上表示。

产业实践方面,去年7月,依托可灵AI打造的国内首部AIGC原创奇幻微短剧《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5集播放量超5300万,全网话题曝光超4.3亿。

亮眼的数字背后,是AI正在全面进入网络视听行业,与电影工业“双向奔赴”。当技术能够批量生产电影级的画面,当算法开始理解导演的蒙太奇语言,一个问题开始浮出水面:“AI+电影”的时代真的来临了吗?这场始于工具革新,终于艺术哲学的变革,将让电影工业走向何方?

大模型能力在狂奔中迭代

近年来,AI成为越来越多国内影视作品的新标签。在3月的成龙电影A计划第七期发布仪式上,国产视频生成大模型快手可灵AI成为技术深度合作伙伴,为电影项目提供全程技术协助;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AIGC单元,可灵AI亦成为独家技术合作伙伴。

“AI+电影工业”能够在当下形成规模,很大程度与生成式AI的能力日渐完善密切相关。“2024年可以称为视频生成的元年,我们看到视频生成技术经历了大模型静态拼接的阶段,发展到今天形成新一代视频生成模型的架构范式。”快手大模型产运负责人李杨在论坛上表示。

以可灵AI为例,自2024年6月上线后,可灵AI以平均两周更新一次的速度持续迭代,截至目前已经经历了二十多个版本的迭代。2024年12月发布的1.6版本模型在语义遵循、画面美感及动态质量上均有显著提升,尤其在“图生视频”场景下,内部评测显示其综合效果较1.5版本提升近200%。

3月27日,全球知名AI基准测试机构Artificial Analysis发布了最新的全球视频生成大模型榜单,可灵1.6pro(高品质模式)更以1000分的Arena ELO基准测试评分位居图生视频(Image to Video)赛道榜首。

近似“狂奔”的迭代更新让大模型的能力愈发强大。快手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程一笑表示,通过行业调研,有信心认为目前可灵AI图生视频的综合效果位列全球第一。

可灵AI之所以能取得并保持目前的领先地位,与快手在多模态大模型研发方面足够聚焦且坚决的整体策略密切相关,在确定将视频大模型作为重点方向后,快手迅速将算法团队与视频理解领域的人才优势转化为研发效能,在视频大模型研发上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大模型性能的提升,意味着视频生成更能实现“所想即所见”的期待。据了解,此次网络视听大会上,快手可灵AI正式宣布品牌全面升级,以高效协同为核心,打通图片、视频、音效的创作链路,借助文生图、文生视频、可控生成、可控编辑等一系列功能,创作者可以从一个文本的创意生成图片,再由图片生成视频,再通过AI音效给视频配音,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多助力。

青年导演王子川是第一批尝鲜AI的电影人。2024年底,王子川参与了“可灵AI导演共创计划”,拍摄了电影短片《雏菊》。“我第一次用完可灵AI的强烈感觉是,可以帮助创作者解放,比如很多影片里有很多大场面,太空、爆炸场景等,AI工具的介入,可以很大程度拓宽创作者的边界。”

让创意生产力平权成为现实

快手2024年财报业绩电话会上,快手创始人兼CEO程一笑道出了可灵AI的核心价值:“对于一个短视频平台和内容社区来说,视频大模型的价值在于让每个普通人都有机会打破行业和文化壁垒,成为受全球用户喜爱的艺术家、创业者,实现创意生产力的工具平权。”

从创作者角度来看,工具平权可以体现在电影制作效率的提升上。在论坛中,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马平表示,通过大模型技术可以将电影行业100多年历史中的经验和技术沉淀为可用的知识、工具,从而让更多普通人打破电影行业的门槛。随着AIGC技术不断进步,个人制作电影的时代并不遥远,正在不断走向那个“奇点”。

例如,AI可以应用到前期的制作环节中,例如替代传统影视制作的拍摄、置景等环节,缩减制作的周期。

2024年12月,可灵AI联合李少红、贾樟柯、叶锦添、薛晓路、俞白眉、董润年、张吃鱼、王子川、王卯卯9位导演共同发起的中国首个AIGC导演共创计划。导演王子川介绍,他和AIGC创作者、剪辑师等,以精简的团队配置完成了电影短片《雏菊》。“AI可以尽可能地模拟出你想要的每一个动态和整体的叙事节奏,包括所有的冲突、画面内部的调度,都可以完成。”

导演共创计划不仅极大地带动了影视行业拥抱AI的热情,也加速了可灵为代表的国产视频大模型功能迭代,“我们希望可灵AI不仅能够帮助传统的生产流程提效,也能够在每个环节让更多人具备表达故事的能力,让更多好故事能够从文本层面、创意层面呈现更好的视觉表达。”李杨表示。

制作成本下降、效率提高、制作流程简化也就意味着技术门槛降低,随之而来的则是更多创作者涌入,更多小众题材得到表达,更丰富的内容满足更多元的用户需求。

“AI给了创作者前所未有的机会,使得更多的草根创作者涌现出来。这也意味着,影视行业生产的原动力将是AI带来的。”马平表示。

规模应用后如何共生共存

AI为电影工业带来升级的同时,也为资本市场带来了令人惊喜的数字。快手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自可灵AI开始商业化变现至2025年2月,累计营业收入已经超过1亿元。这意味着当行业内的一些AI大模型还在尝试商业化的时候,可灵AI已经找到了可以规模化应用的路径。

然而,作为新事物,AI大规模应用于电影产业势必会引发不同的声音。当下,与其探讨将“AI+电影”时代是否到来,不如去探讨未来已来时,人与AI如何共处。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表示:“AI的定位应该是人类创作的辅助工具,而非替代者,人类的智慧和创意始终是艺术创作的核心。”这也是很多创作者的观点: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通过AI创作出兼具情感、审美和表达的作品,从本质上来说,AI会交出新的东西,但最终仍然依赖于创作者本身。

这个问题同样存在于剧本创作层面。有学者认为,内容创作仍是影视行业的重中之重,好的剧本要能让人共情,而这是AI很难达到的层次。“从业人员在拥抱AI技术、学习相关技能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作品的创意性和创作性,赋予影片独特的思想内涵和生活温度。”

技术层面同样需要继续磨合。一位AIGC应用师提到,AI进入电影工业后,至少有三个方面可以继续提升,即语义理解能力、生成质感和生成速度。

当然,这些都需要在AI的使用中持续探索和解决。“而这就需要克服行业壁垒带来的信息差及‘信心差’,鼓励影视从业者充分了解并大胆采纳国产AI工具。”业内人士认为,“面对AI,要对技术保持耐心、对应用保持冷静、对突破保持期待。”

“我们能看到,AI已经开始往整个电影内容生产的链路当中去应用,但渗透率还不够高,因为大部分的工作还需要人类去完成,未来我们希望不断提升AI能力的上限,尤其是智能的上限,与人类去配合完成更多的创作工作。”快手大模型产运负责人李杨表示。

文/李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AI+电影”时代真的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