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平凉市崆峒区:黄土地上的新农人

黄土地上的新农人

  记者 梁璐

  崆峒区大寨乡的沟峁梁塬间,31岁的吴春刚正驾驶农机翻耕着种植饲草的土地。这个戴着眼镜、衬衫沾着草屑的青年,10年间完成了从都市白领到“甘肃省农业技术员”“全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的蜕变。

  2014年,20岁的吴春刚做出人生重要抉择——辞去华硕电脑品质安全技术顾问工作,放弃月薪6000元的城市生活,回到赵塬村接棒父亲的养殖事业。

  “当时全村人都说我傻。”他笑着回忆。在牛棚与田地间,这个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从头学起:从凌晨三点给难产母牛接生,到举着针管给牲畜防疫,再到驾驶农机收割青贮玉米。

  “做好新农人,建设新农村。是我的目标。”他语气坚定地说。

  在干好农业工作的同时,他想着既然选择扎根农村,就不光要做好做优传统的营生,还要有新思想、新发展。

  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开始后,他率先将其引进崆峒区,在各乡镇建点,又推出“天猫优品”项目和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

  三年间,他考取兽医资格证,牵头成立种养殖合作社和养殖家庭农场,摸索出“种-养-肥”生态循环模式,将秸秆变废为宝制成有机肥,带动村民们一起养牛致富。通过电子商务项目,推动崆峒区农村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并将农村电子商务与三农工作进行有效融合,逐渐成为返乡创业青年致富带头人。

  2016年,大寨乡赵塬村党支部将吴春刚吸纳进村“两委”班子,并发展为党员。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19年。彼时的马营子村戴着“建档立卡贫困村”“软弱涣散党组织”两顶帽子,村集体账上仅剩5万元。

  乡党委一纸调令,让吴春刚跨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初到马营子村,面对王小峰家濒临倒塌的土房,他攥紧了笔记本:“必须让乡亲们住得安心、活得有奔头。”

  崆峒区委组织部为马营子村配套10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通过四议两公开、党员大会、支部会等讨论,村委决定将这10万元和村集体原有的5万元作为本金,投资到养殖合作社,每年有5%的分红。

  “再加上东西部协作肉牛养殖分红,土地租赁、闲置资产出租等收益,去年村集体收入20余万元。”吴春刚说,2020年马营子整村脱贫,随着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为下一步增进民生福祉打下了坚实基础。

  危房改造资金申请、养殖合作社担保贷款、电商培训课堂……一系列脱贫组合拳接连打出,马营子村逐渐有了新变化。90后党员马贵祥回忆说,吴春刚帮助他争取扶持资金,指导他建起380亩饲草基地,又对接快递公司设立乡级收发点。如今,马贵祥年收入15万元,成了致富带头人。

  伴随着马营子村、雷神庙、雨林村——雷雨马党总支的成立,雷雨马综合服务及康养中心也在吴春刚的推动下新建落成,为村民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公共服务,赢得群众广泛赞誉。

  走进雷雨马综合服务中心,“长者餐厅”的臊子面热气蒸腾,快递点堆着待发的牛肉特产,文化室传来留守儿童的读书声。养殖产业园里,近500头平凉红牛耳标闪烁。吴春刚点开手机,网店订单一一弹出。

  “现在的牛棚都是自动化控温和出水,养殖规模翻了几倍,使用各种机械后,养殖变得更省力。”吴春刚说,“现在的养殖场不但省了基础建设的资金,而且场地大、通风好,散养对牛的生长有很多益处。”

  “去年帮乡亲们卖出120余万元的农产品。”这位“国家T1级电子商务讲师”展示着证书,身后的荣誉墙从“全国农村电商优秀案例”“甘肃省头雁”排到“平凉市优秀乡土人才”……由他牵头运营的畜牧产业园,采用先进的TMR全日粮混合系统,通过“线下展销+线上直播”,将平凉红牛肉送上全国餐桌。

  暮色中的山野沟壑纵横,吴春刚的胶鞋沾满泥土。十年间,这个曾坐在写字楼里的青年,用双手写下了新时代“新农人”的新注脚。

责任编辑:樊醒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平凉市崆峒区:黄土地上的新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