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亚宁
红托竹荪,世界上最珍贵的食用菌之一,因富含氨基酸、维生素、多种矿物元素,以及优越的抗癌活性,被称为“菌中皇后”。记者日前走进这一主产于贵州山区的珍稀食用菌在上海的“都市新家”——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蘑菇房”。
20多个“单间”
培育新品种留住珍稀菌
“蘑菇房”里,不同类型的蘑菇新品种,住着各自的单人间,红托竹荪的房门上挂着一张标准“定妆照”,墨绿色的菌帽,粉红色的菌托,雪白的裙摆,看上去就像一位优雅的仙女。推开房门,在恒温恒湿的雾气缭绕中,红托竹荪宝宝们,有的在打盹,有的在攒劲大口“喝水”“吃土”,还有的在使劲长大……凑上前细细看,在黑色的土壤中,刚长到指甲盖大小的竹荪蛋若隐若现,上面一层毛茸茸的淡粉色,甚是可爱。
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焕玲告诉记者,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国家级平台,这座拥有20多个单间的“蘑菇房”里,除了培育出适合工厂化栽培的红托竹荪,还留住了各种来自全国各地的珍稀食用菌,例如云南的“金耳”妹妹,甘肃的“羊肚菌”哥哥,还有黑龙江的“猴头菇”弟弟……
菌渣循环利用
离土栽培也能茁壮生长
让习惯在大山中生活的食用菌落户都市农场,并不是件容易事。科研人员精准调控“蘑菇房”里的温度、湿度和光照,努力复刻不同食用菌最适宜的山林野境。只见,天花板上悬挂着的智能温湿度传感器,滴答闪烁着监测环境数据。一旦数据出现偏差,通风设备便会迅速启动,发出轻微的轰鸣声,为“蘑菇房”带来新鲜的空气;加湿器轻柔地喷出细腻水雾,在灯光的映照下,如梦幻的轻纱,缓缓飘落,滋润着每一株蘑菇;而光照系统则会根据不同菌菇的生长需求,调整光照的强度和时长,为蘑菇们提供恰到好处的“阳光浴”。
在这个蘑菇的世界里,创新的栽培技术,让蘑菇们离土生存也能茁壮生长。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研发了一整套新型菌渣循环利用技术,让废弃的菌渣重获新生。这些曾经被视为废弃物的菌渣,经过特殊的处理后,摇身一变成了优质的培养基质,再次为蘑菇的生长提供养分。这不仅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为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此外,物联网技术的引入,更是让“蘑菇房”的管理变得智能化。工作人员只需通过手机App,就能远程监控“蘑菇房”的各项参数,随时随地掌握蘑菇的生长情况。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能如同亲临现场一般,对“蘑菇房”进行精准的调控。
核心技术引领
食用菌成农业第五产业
作为中国最早的食用菌专业研究所,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于1960年成立,在食用菌纯菌种制备、杂交育种理论及技术开发、野生食用菌人工栽培技术开发,以及代料栽培理论和技术研发、工厂化生产等方面一直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这里拥有“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食用菌种质资源库(上海)”等10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作为研究所重要的创新平台,“蘑菇房”里走出了新品种权28个、国家审定品种19个、上海市认定品种89个,其中香菇品种在全国的占有率超过30%,育成的灵芝孢子粉高产品种在全国的占有率超过70%。
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长宋春艳告诉记者,随着食用菌产业发展为中国农业(粮食、蔬菜、果树、油料、食用菌)第五大产业,未来,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在上海农业科创谷建设中,将持续关注种源种业、健康产品、“食用菌+”等关键核心技术,将更多营养、味美、珍稀的食用菌带进“蘑菇房”实验平台,最终端上千家万户的小餐桌。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