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应丽斋 赵晨 通讯员 邹晓青 插画 张利昌
这是一方有故事的土地:两千多年前,这里是吴越争霸的疆界,静卧如弓的国界桥,见证过金戈铁马的刀光剑影;七十多年前,南下干部王洪合血洒剿匪战场,红色基因于悲壮中扎根,震撼人心;四十多年前,第一台织机在稻花香里吐出羊毛衫,催生了闻名海内外的毛衫产业集群。而今,机场施工的轰鸣声正从不远处传来,嘉兴南湖机场的航灯将在今年底点亮夜空。处于机场C位的秀洲区洪合镇洪合村,正站在传统产业迭代升级的关键节点——向下俯瞰,是块状经济的老茧;抬头仰望,是空港时代的云梯。以毛衫起家的洪合村,如何拥抱天空创造下一个传奇?
【提问】 洪合毛衫产业为何充盈了村民的腰包,却未能强健集体经济的筋骨?
在全球经济复苏举步维艰、地缘政治冲突不断、供应链加速重构的当下,以中低端代工起步的洪合毛衫业发展态势如何?这是我们踏入洪合村时最迫切想要探寻的答案。
村民向我们透露,在洪合村,衡量产业发展状况最直观的“体温计”并非厂房内的订单数量,而是农民出租房的租金变化曲线。
据洪合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建良介绍,从去年到今年,农房出租市场基本稳定,有闲置房屋很快就能租出去,租金也未明显下降。但市场上的门面房情况迥异,这两年租金降幅显著。过去,一间门面房年租金可达三四十万元,旺季一房难求,如今位置好的降至20多万元,差些的不到20万元。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一体两面。市场门面房受冷落,是因为受电商冲击。而农房出租之所以紧俏,也恰恰得益于电商的兴起。我们村是首批中国淘宝村,电商配套的仓储场地需求十分旺盛。”王建良感叹,电商冲击就像一把双刃剑,既砍断了传统商贸的脉络,也重塑了产业空间。危机和商机,都在一念之间。
租金收入在洪合村村民收入构成中占重要份额。本世纪初以来,村民仅靠出租房屋(不含店面),户均年收入超10万元,富裕程度声名远扬。2023年调查显示,全村村民户均存款99万元,在嘉兴全市位居前列。
“我们洪合村老百姓是富的,但村集体经济不怎么样。”村干部向记者坦言,洪合村长期处于“民富村穷”状态。2005年,村里计划修建简易农贸市场,却凑不齐资金,谋划三年,最终靠向村干部借款才让民生工程落地。
洪合毛衫产业为何充盈了村民的腰包,却未能强健集体经济的筋骨?
洪合毛衫以中低端代工起家,产业发展初期依赖个体经营和家庭作坊。村民靠出租房屋、经营店面快速积累财富,村集体却未能敏锐把握社会发展趋势,缺乏资源整合能力,在工业化和市场化转型中没找到新增长点,与村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加之大量外来务工者涌入,社会治理成本高,加剧了集体经济困境,也削弱了村集体的凝聚力和治理能力。
这种艰难的状况一直持续到2018年,在区、镇的主导下,洪合村以创新抱团模式力破发展僵局。通过南湖机场建设征迁补偿、土地流转集约发包等组合拳,激活集体经济新动能。2022年,该村联合镇域内9个行政村,每村投入100万元,共同注资1000万元成立洪聚城市管理有限公司,聚焦区域公共服务短板,为城乡提供物业管理、汽车租赁、劳务派遣等服务。如今,公司业务版图已从洪合镇拓展至嘉兴全域,成功承接多家医院后勤管理、美丽乡村环境运维等项目,2024年营收突破4700万元。去年底,国企秀洲交投集团战略入股,为机场配套物业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资本与资源支撑。
在转型进程中,10村书记形成“三不决策”准则:不盲目跟风、不脱离实情、不拍脑门定调。他们认为,强村公司的产业选择既要踩准时代节拍,又要扎根乡土基因,规避“复制式发展陷阱”。
从干部自筹资金修缮农贸市场的窘迫起步,到如今构建起年营收千万的强村公司矩阵,洪合村实现了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发展”的质变。其成功密码在于:发展理念的革新+对乡土肌理的深刻洞察+因地施策,通过资源集约化利用与跨村协同治理,让这片土地重塑了财富增长的曲线。
【追问】 新居民为何一边全力争取同城待遇,一边又对故土眷恋至深?
在洪合村采访,村民不约而同提到一个问题:新居民一面全力争取同城待遇,一面对故土眷恋至深,他们不像前些年对扎根洪合有强烈的迫切性。
洪合村规模不大,仅800户家庭、3000多户籍人口,却如强力磁石吸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巅峰时,登记在册的外来新居民达1.5万人,近年来虽有回落,也稳定在1万人左右。
从年龄结构看,0至19岁年龄段,户籍人口562人,新居民1117人;20至59岁黄金劳动年龄段,户籍人口1751人,新居民6607人;60岁以上人群,户籍人口1132人,新居民933人。新居民的涌入优化了洪合村人口年龄结构,减缓了老龄化步伐,为毛衫产业繁荣筑牢人力资源根基。
外地人数倍于本地人的配比,让洪合村织机作坊声中夹杂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方言,出租屋阳台上晾晒的毛衫与乡愁交织。
盛文朵,新居民中的一员,来自安徽阜阳洪河桥镇。每天早晨,她送孩子去离家仅5分钟车程的幼儿园后,便回家与家人投入劳作。父母虽在洪合村生活了10年,但洪合在他们的户籍上仍是“他乡”。面对“是否想在洪合扎根”的询问,她表示:“目前没有,孩子凭积分能上学,且毛衫市场波动大,不敢轻易放弃老家根基。”
这是目前众多新居民的纠结。
在洪合镇党群服务中心,“新居民积分制”公示栏引人注目。技能证书、社保年限、志愿服务时长等指标,重新定义“洪合人”准入标准。将外来人口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的“新居民积分制”探索,是洪合村在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上的创新实践,彰显其开放包容的胸怀与智慧。
同样来自安徽的田维好,15年前来洪合学艺,如今已成为年收入40多万元的小老板。他的孩子在洪合印通小学南校区就读,班上42个孩子来自五湖四海,涵盖18个民族。他的孩子跟众多在出租屋里出生的“新二代”一样,正经历着身份认同重构。他们的童年记忆中,没有祖籍地的稻田风光,只有毛衫市场的热闹喧嚣。这种文化基因的巨大转变,与父辈们浓浓的乡愁激烈碰撞,预示着下一步的城乡融合将在更大范围的跨省(市)区域展开。
即便第二故乡洪合已向田维好张开热情的怀抱,他也在离洪合不远的嘉兴城里购置了房产,但老家的户口和老宅依然是他心中的牵挂与守望。
据了解,洪合村的外来人口以“带村带家”的独特迁徙模式汇聚于此,在毛衫产业链中形成了鲜明的区域特色。云南人大多活跃于套口行业,贵州人在整烫工作中技艺精湛,四川人则在横机和打边机领域大显身手。这些外来人口逐渐形成的“产业部落”,既巧妙延续了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又成功构建起现代产业的协作网络;既为洪合村的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又对传统乡村治理体系发起挑战。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完美平衡点,考验着决策者的时代洞察力与变革引领力。
新居民的大量涌入,给洪合村的社会治理带来了全新课题。2008年,洪合村创新性地成立了8个新居民党支部,大胆推行“以外管外”的治理模式。当新居民用熟悉的乡音调解纠纷时,传统的地缘纽带瞬间转化为现代治理的高效润滑剂,极大地促进了村庄的和谐稳定发展。
这一极具前瞻性的实践,将“流动的乡土”巧妙转化为宝贵的治理资源,堪称对费孝通“礼治秩序”的创新诠释。在现代与传统激烈博弈的时代浪潮中,乡土社会能否成功培育出兼具强大韧性与无限创造力的新型共同体?在区域疆界壁垒日益被打破的今天,期待洪合村能奉上更精彩的答案。
※村庄名片
洪合村
洪合村的村名始于1950年。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革命烈士王洪合,原人和乡素门里一带被命名为洪合乡。1958年,洪合乡并入王店人民公社,改称洪合大队。1984年,农村体制改革,洪合大队改为洪合村。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原蔡安浜村并入洪合村。
如今的洪合村,村域面积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31亩,户籍人口3445人,外来人口8657人,是远近闻名的“羊毛衫之乡”。洪合羊毛衫市场是全国大型羊毛衫集散地之一。近年来,洪合村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槜李、蜜梨等水果种植面积超800亩,是槜李特色村。同时,依托秀洲八景之一的国界桥,打造3A级景区,通过发展运动休闲、乡建研学、特色农业及文创时尚等多元产业,借助机场优势,实现乡村的全面繁荣与发展。
※村书记的心愿②
让空港经济助力乡村腾飞
中
【叩问】 身处嘉兴南湖机场C位,洪合村怎样借“机”起飞?
就在洪合村旗杆下自然组不远处,嘉兴南湖机场的跑道正在不断延伸。这个被定义为“货运枢纽”的航空港,正让往昔熟悉的土地,因机场建设而波澜迭起。向来习惯以织机丈量世界的村民,如今开始尝试借助航灯瞭望全球。
2018年,为全力保障嘉兴南湖机场项目建设,洪合镇十多个村民小组被纳入征迁范围。旗杆下作为洪合村的一个自然组,村民的宅基地与承包田全部完成征迁。“民宅征迁后,我们并未急于拆除,而是对20多幢房屋进行了外观提升。我们期望将其打造成美丽乡村示范点。”王建良表示,机场建设宛如一扇骤然开启的大门,为村庄带来了无尽可能。它不只是跑道上起降的飞机,更是村庄连接世界的纽带。村庄需要做的,是牢牢把握这一机遇。目前村里想在谋划和推进的事有:通过开展技能培训,让村民融入机场运营;通过发展特色旅游和农业,向世界展现村庄的独特魅力;通过与企业、政府携手合作,确保发展红利惠及每一个人。尤为重要的是,在追逐机遇的过程中,守护好村庄的根基——那片土地、那份文化以及那些代代传承的故事。
国界桥亟待揭开尘封的历史,王洪合精神丰碑将在时代浪潮中傲然挺立,“农业种业硅谷”的宏伟蓝图正以务实之姿缓缓铺陈——浙江美之奥种业锐不可当地抢占国产西蓝花种子市场的半壁江山,其与香港中文大学林汉明教授团队跨界合作的洽谈,已然奏响科技与智慧交融的激昂乐章。
在这片炽热的土地上,文旅新标杆的蓝图正在一点点推进:青年摩旅文化新地标、非遗活态传承馆、红无界邮局时空驿站、广平茶楼运河商埠、王洪合精神纪念馆、洪合秀坊丝韵工场、孔家书斋文脉殿堂、研学课堂智创基地、界桥数字馆元宇宙入口……倘若十五大文旅IP矩阵一同入驻,那么,吴越千年文脉必将与数字未来交织成灿烂星河。当旗杆下古村化身开放型人文博物馆,乡愁不再是缥缈的喟叹,而是能够触摸的文明脉络、可以沉浸其中的时空画卷。
王建良透露:“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村里已经与一家社会资本携手成立了运营公司。村里持股51%,社会资本持股49%。社会资本的持有者,实际上是从洪合村走出去的成功人士。他怀着回馈家乡的热忱回来投资,使命感与责任感兼具,对村里的情况也了如指掌。这次回来做这件事,也算是精神上的落叶归根。”
当机场跑道与320国道在洪合村“交汇”,这个自改革开放初期就凭借敢闯敢试的精神,用实干与智慧铸就乡村崛起传奇的村庄,正敞开怀抱拥抱广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