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娘家人暖心事·有困难找工会】有一束光,照亮海员家属维权路

“我是来送锦旗的。”3月4日早上,山东省青岛市劳务派遣船员刘某军的妻子张女士敲响了青岛市职工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海员事务部办公室的门。

一进门,张女士表明来意,海员事务部负责人李会赶忙迎接。“如果没有你们,我可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感谢你们两年来的帮助和陪伴。”张女士哽咽着说。

2023年,张女士的丈夫刘某军在航行途中去世,劳务派遣公司仅承诺赔偿2万元。无奈之下,张女士找到青岛市职工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求助。最终历时近两年,克服重重困难,服务中心成功为其争取到人身损害赔偿金及人道主义救助金共计117万余元。

时间回到2023年。当年4月11日上午,张女士突然接到丈夫去世的消息。“前一晚刚跟他通完电话,第二天就告诉我人没了”。一切来得太突然,让张女士家庭失去了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家里有两个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公婆受不了打击双双病倒住院。

然而,劳务派遣公司、船东和保险公司互相推诿,不予赔偿。维权路上,张女士处处碰壁。“维权犹如走夜路,看不见前方,也没有方向。”回忆当时的无助,张女士说。

“从接到家属维权诉求那一刻起,我们几乎参与了维权流程的每一步。”2023年5月18日,青岛市职工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开始介入此案。

面对该案涉及地域广、时间跨度长、工亡认定难度大等复杂因素,服务中心第一时间成立案件专班,积极与劳务公司进行座谈、赴青岛海事法院开展调研、向青岛市总工会法律部申请法律援助。

在服务中心的帮助下,张女士很快有了不少素未谋面的“朋友”,热心地为她提供法律咨询,帮助她申请仲裁。“有任何问题就给我们打电话”“感觉律师不合适,我们再帮忙找”……张女士每周都会接到来自服务中心的电话。

2024年5月8日,张女士向青岛市市南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确认与劳务派遣公司存在劳动关系的仲裁申请。然而,由于刘某军的劳务派遣合同不足以支持与用人单位存在事实上的劳动关系,法院不予受理。

案件维权走到瓶颈,漫长的诉讼过程也让张女士逐渐失去了希望:“要不就按一开始的赔偿方案来吧,我实在扛不住了。”此时,张女士担心维权费时费力,最终可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个案件的维权难度确实很大,但是绝不能让海员家属寒了心。”青岛市职工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韩婷决定重新寻找案件维权突破口。

搜集有利证据、反复梳理案件细节,向有经验的船务公司请教……在各方专家的讨论研究和帮助下,张女士决定向江苏海事法院提起船东互助保险诉讼、继续进行劳动关系诉讼、提交保险意外伤害赔偿申请。

最终,经过江苏海事法院和青岛市职工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的多次沟通协商,张女士的诉求得到法院支持,刘某军案件获117万元的赔偿,其中,依法取得船东方人身损害赔偿金112万,争取到劳务派遣公司人道主义救助金5万元。目前,赔偿金以及补偿金已全部到位。

张女士送的锦旗上面写有“情牵海员家庭,维权尽显担当”字样,不仅表达着她对服务中心的感谢,更是对服务中心工作的认可。张女士说,在自己人生的困难时刻,服务中心像一束光照亮了她的维权“夜路”,也温暖了她的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娘家人暖心事·有困难找工会】有一束光,照亮海员家属维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