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3月27日至30日,由首创郎园与新京报书评周刊联合主办的“当书脊隆起山脉——2025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在北京郎园Vin tage如约而至。
本届图书市集以“当书脊隆起山脉”为主题,寓意着每一本书都是一座微缩的山峰,当它们汇聚在一起,就能形成思想的崇山峻岭。在为期四天的时间里,超过48000名爱书人来到现场,看书,聊天,逛市集,享受春日书香。商务印书馆、三联生活书店、理想国、磨铁、后浪等超过200家出版社、书店齐聚一堂,携10万余册新书,共同呈现了这场极具品位的图书市集。韩国作家崔恩荣、摄影师高原、电影美术大师叶锦添、历史学者陈宝良等一众嘉宾也来到图书市集现场,呈现了12场精彩纷呈的文化沙龙,分享内容涵盖文学、教育、艺术等诸多领域。 新京报记者 何安安 申璐 刘亚光
3月29日,韩国知名作家崔恩荣分享会在北京图书市集上举办。 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3月27日,读者扫码关注新京报“年轻人研究所”。 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3月29日,新京报书评周刊摊位,小朋友体验传统木版印刷。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沙龙盛宴
多领域嘉宾现场分享文学、教育、艺术等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3月29日,一场名为“春风春日,大地上的诗——在春天读《诗经》”的活动正在郎园Vintage CanSpace举办,《既见君子:诗经十五国风行读》作者、文学博士三书现场带领读者读诗。三书曾历时一年,重访了2500年前《诗经》先民生活的故地:周朝古都、黄河流域、渭河平原、汉水……行走山川,与村民闲谈,探寻《诗经》与现代生活跨越千年的奇妙共鸣,再现《诗经》先民在古老大地的诗意栖居,活动中,她分享了自己的十五国风行走故事。
在三书看来,诗就在当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真实的人用诗说话,读诗就是回到诗的现场,通过声音召唤万物,抵达我们内心纯真的国度。行走是为了遇见,遇见山川草木,遇见大地上的亲人,遇见大地上的诗篇。采风与读诗,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建立与自我、他人以及万物的亲密感。而在另一场诗人的“春日约会”里,《世界悬而未决,但也无关紧要》作者巴哑哑和诗人逍遥兽,在这个春天里和大家一起聊了聊日常生活中诞生的写作以及关于希望的诗句。
“写作是我面对恐惧的方式。”《明亮的夜晚》《对我无害之人》作者、韩国作家崔恩荣在主题沙龙中分享了她如何通过写作来直面内心的恐惧与不安。崔恩荣二十多岁时,一直在逃避“创作”这件事,她做过老师、英语家教,直到三十岁,才终于坚定走上小说家的道路。对于这段经历,崔恩荣表示,当时自己在学习和研究文学的时候,感到文学是非常有难度的,“就觉得太难了,所以自己应该做不到。但是过了很久之后,回过头想想,这是因为我当时真的非常想要写作、非常渴望写作,所以害怕失败。”尽管如此,崔恩荣坦言,“尽管脑子里不管怎么想都觉得自己做不到,但是内心真的很渴望的话最终还是会去做的。”
而在《十字路口的贾家:18封信聊透红楼梦》新书分享会现场,作家刘晓蕾、文化学者杨早、作家和媒体人潘采夫一起跟随能够抵抗遗忘的文学,抵达更深、更真的人性——《红楼梦》不仅是古典传奇,也是一面反映现代的镜子。
从1990年到1999年,高原从近万张底片中选出具有时代印记的270余张照片,采访张楚、老狼、郑钧等14位音乐人及相关者,记录并讲述中国摇滚黄金十年的故事。在《返场:1990-1999》新书分享会现场,高原与《三联生活周刊》主笔黑麦一起,分享了那些关于20世纪90年代的回忆和永不散场的青春。面对读者关于演出现场作为拍摄者的她,观看视角体验是不是更好的提问,高原直言,“专注拍摄的时候,其实顾不上看演出。有一次,终于不带拍摄工作去了演出现场,想着能轻松地看演出了吧,结果,因为手里没拿着相机,很不习惯。”散场后,高原的签售活动极为火爆,遭遇签售图书售罄“囧境”的生活书店摊主不得不紧急调货,翘首以盼的读者却因为突发情况而得以和高原“畅聊”。在3月30日举办的历史学者陈宝良的“明清世风世情”沙龙,则像一扇时空之门,带领观众回到几百年前的中国。通过大量珍贵的一手史料,陈宝良从那些被正史忽略的民间生活细节引入,多维呈现了一个更加鲜活生动的古代社会图景。
《哪吒2》电影票房破百亿,《黑神话·悟空》游戏火爆全球,在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文化的崛起,还有对传统作品改编的热潮。如何让优秀的传统作品迸发出新的生命力,是当代读者最期待的,也是当代作者面临的新挑战。在《西游八十一案》作者分享会上,编剧、作家陈渐分享了自己对传统作品改编的心得与感受。作为知名电影与舞台美术指导的叶锦添,在郎园Vintage Ourtimeshere沙龙现场,以“叶锦添的东方美学与当代创作对话”为题,袒露从电影《卧虎藏龙》到舞台剧《倾城之恋》创作心路,分享自己的创作理念、美学感悟、美学实践、审美养成,以及自己如何以全球化视野激活传统基因,在当代艺术疆域开辟出一条通向永恒的东方路径。
精心之选
《新京报书评周刊》2024年合订本线下与读者见面
作为图书市集的主办方之一,《新京报书评周刊》(简称书评周刊)2024年的全年合订本在线下和大家正式见面。书评周刊为此精心设置了春季图书特展,《春晖》《理性的命运》《荒野之境》《贩卖过去的人》……过去一年的报纸专题中“种草”过的好书,此次书展都毫无保留地推荐给读者们。
精心挑选的书籍分别归属于不同的主题,驻足翻阅的读者总能从中找到直击自己心灵的那一本。这种心灵的相遇,有时是“再缝故知”,两位读者在书架上一眼看到了《寻找裴斯泰洛齐》,“就是这本书,去年我学习教育学的时候,老师极力推荐过,又在这里看见了”。还有的读者,在这里是第一次读到那些感到“相见恨晚”的图书。一位还是学生的读者被阮庭筠的《春晖》深深触动,特来摊位询问哪里可以买到。类似这样的时刻还有很多。
在展出好书之外,编辑记者也希望能更好地提炼这些书籍传递给大家日常生活的“治愈力”。在展板的一侧,我们设计了“沾沾书香”主题的互动活动。读者可以自由选取个性化书签,这些书签上的文字都来自于书评周刊过去的报纸专题,是编辑记者们的智慧与心血,也是他们希望能与读者们分享的“力量源泉”。在一个忙碌的时代,专题《人间任天真,大人也要孩子气》提醒大家:“我们过的太‘实’了,有时候需要‘空’一点点”;在急速变动的社会中,纪念契诃夫逝世120周年的专题,则告诫我们忠于内心,“于己最大的善良,莫过于尊重自己的才能,鼓动自己的意志,不懈地劳动”。
一直以来,书评周刊的工作,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选书”,合订本,就是过去一年编辑记者精挑细选的好书集合。它如一道窄门,通向未知和无限的广阔。在一个人工智能崛起的年代,穿越书籍的窄门,读者便更能够看到人本身的价值,也会更加坚定地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特色活动
从脑洞大开的“留言板”到精彩纷呈的“快闪”活动
这届书市整体充满了“开启春日”的诸多元素。入场检票口处,一张大面积的“春日登高 花开有答”展板率先引起不少读者的注意。在不同颜色的花朵形状卡片背后,是书市主办方提前向各个出版社摊主征集的“支棱问题”——
“如果发起一场‘反精致运动’,你的第一条行动准则会是什么?”
“如何熬夜能让自己活得久一点?”
“如果一辈子只能吃一荤一素,你会选择哪两道菜?”
不少卡片都“脑洞大开”,在这些角度刁钻的问题背后,藏着这届年轻人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极其具有当下性的具体的困惑。它们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同时还因人而异,吸引了许多读者打卡留言。在展板一侧,还有书市与小红书平台合作推出的“情绪肖像免费体验”,留给今年到场的读者一份私人的影像记忆。
在户外空间中,我们还特别设置了快闪活动:脑回路竞速赛——书评周刊“你比我猜”大挑战。读者们可以在活动现场随机两两组队,挑战猜词。这些词语都和我们过去的主题封面相关,但是又不局限于严肃的主题内容,总会有些你意想不到的脑回路。参与快闪活动的读者都是临时组队,此前并不认识,但大多默契惊人,每天都有全部猜对的高手组合出没。
春日的细节还藏在书市的许多角落。从虞社场馆入场区的“春日宜坚墙”留言板,到书市不少摊位热卖的自然类主题书籍,春意与生命力似乎成了春季场不同于秋季场的关键词。其中,“青豆书坊”摊位的背板——“在春天长成一棵树”是书市四天里大热的打卡点之一,摊位上摆放着今年出版的新书《如何阅读一棵树》,据摊主称吸引了不少读者翻阅。作者以二十年自然观察经验带领读者重新看看那些曾被忽视的一棵棵大树,“树会讲故事,但只讲给那些知道如何阅读的人听”。“读库生鲜”还颇具创意地推出买书送大葱(“聪明”)和芹菜(“勤奋”)的优惠活动,让人忍俊不禁的谐音梗里巧妙地连接起阅读与生活的桥。通过书籍,春天也许会以另一种方式在生命中敞开。
书市现场,“旧书新知”系列活动是今年的另一个亮点。除延续往年的二手书拍卖活动,今年还开展了更多围绕旧书漂流的互动环节。书评君配合新京报书评周刊合订本三周年特别推出了脑回路竞速的“你画我猜”,成功通关的读者现场领取一份旧书盲盒和塔罗牌,不少读者还摩拳擦掌现场“组队”。此外,为了让读者对旧书有更直观的触感,中国书店专门设计了旧书展览,读者现场可以体验古籍修复的精微步骤。
在常设环节之外,多家出版社品牌构思的“春日限时快闪”也不定时掉落。磨铁经典围绕旗下出版的女性经典系列“发光的女性”推出同名快闪,以书籍串联文学史上的五位女作家如何跨越性别、地域、身份和文化,最终用作品向世界发出呐喊——“女人!去写那些如果你不写出来就无法呼吸的东西!”艺术领域,许多知名艺术家背后都有一位被世人忽略的“缪斯”。她们曾为艺术家带去灵感,却在艺术史上留不下哪怕一个名字。出版品牌大风围绕新书《秘密缪斯》组织了一场特别的“考古”,恢复那些缪斯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女性不必成为谁的缪斯,而要去做鲜活的自己。这些摊位前有许多妈妈带着年龄尚小的女儿前来,有编辑轻声说:“如果我以后有女儿,我一定要让她读读这些。”
亲子共读是生命经验的一次交互。值得一提的是,这届书市设置了专门的亲子活动区,在活动时段有不少父母带着孩子前来,开展自然游戏,用黏土制作仿真面包,或了解一棵树的生态圈,学习如何欣赏一件艺术品。阅读的习惯无意间在一代代中延续。今年也恰逢北京图书市集十周年,这些正在成长的小读者,未来也许会见证书市的一个又一个十年。
3月30日,2025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最后一日热度不减,前来看书、购书的市民络绎不绝。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