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 唐泽文
这段时间,一部四川话版微短剧《家里家外》火爆全网。上线后仅三天,红果短剧平台累计观看量就突破10亿。
“一家人就是要齐齐整整,越来越好!”
制作方希望以一个川渝重组家庭为切入点,窥见上世纪80年代人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他们勤恳踏实、热情生活、积极向上、互帮互助、团结一致的时代风貌。
微短剧在网友口中的另一个更口语化的名称是“爽剧”——通过强冲突、快节奏、高反转剧情刺激观众情绪。
上一个周期,“东北战神”“西南龙王”等为了“爽”而“爽”的微短剧,充斥着整个小屏市场。甚至还出现过连剧本台词都不改,换一拨人又来演的情况。
自然生长几年之后再思考,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微短剧?
四川在线记者专访了《家里家外》总制片人赵优秀。
川观新闻:为什么想到做一部四川方言版的短剧?
赵优秀:选择方言剧,主要是因为团队的情怀。我们主创团队有一半以上是川渝人,发自内心喜欢川渝。
做这部剧之前,也想过会不会太小众?
但是考虑到剧情内容本身,这剧讲的是家、是爱、是温暖,这是最普世的情感,是很大众的情感,所以内容上不至于很小众。
因为这部剧是年代剧,所以做的时候,我们一方面查阅了许多属于时代记忆的素材,包括各种大事件,说实话,这是非常幸福的过程,唤醒了很多记忆;另一方面去采访家里的"老辈子",编剧们电话采访家里人,挖掘了很多有意思的素材。
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有专门的四川话顾问:专门请了方言特别地道的前编剧同事,一起来打磨川渝方言。
方言短剧的独特之处,一是对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的呈现更有真实感;二是对短剧内容风格的塑造更有支撑,比如四川方言对于《家里家外》轻喜感的塑造;三是在塑造人物、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川观新闻:之前有观点认为,短剧就是“爽”剧,爽是爽了,但内核营养缺失。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影视剧行业的“劣币驱逐良币”。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
赵优秀:从存在即合理的角度看,既然微短剧能拥有这么大的市场,说明确实有许多人有看微短剧的需求。
所以,我们更需要精品微短剧。
短剧市场每天上新的短剧非常多,比如说今年的春节档,上线了3500多部短剧,在这样的市场里,观众很容易对之前的内容感到疲倦,这样需要内容创作者及时地进行更新迭代。我们在创作上也是如此。
我认为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从 “悬浮爽感” 转向 “现实共振”的过程。
如何体现精品?一个方法是用“爽感” 包裹价值内核。
具体而言,在创作上,我们主打的关键词是生活流、怀旧、轻喜剧。我们在主要呈现温情感人的内容,努力做到温馨且故事信息量大、节奏快。落实到角色身上,便是个体在家人的无条件信任和支持下,心有底气去对抗生活中的困难,有着无所畏惧的勇气和底气。
总之,多元化、精品化是未来的市场趋势。精品短剧的创作中,表达和创新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
川观新闻:方言短剧还能产生哪些能联动的新可能?
赵优秀:这个就是短剧的社会价值,比如文旅、就业。
方言短剧更能够让人感受到不同的地方特色,比如《家里家外》的一些观众就说,台词让他们想到了四川老家的很多记忆。
还有一些观众,也通过剧里的一些台词对美食的描绘,比如说锅盔、麻糖、竹筒饭、蛋烘糕、芙蓉酥、天府可乐等成都美食轮番登场,让他们很想再次吃吃成都的美食。
还有其中的一些舞狮的部分,也能唤起观众对一些传统文化的记忆。
川观新闻:当下看,微短剧发展还面临哪些瓶颈和困惑?
赵优秀:首先我们正在面临的就是短剧商业模式的变化。
大家一直认为短剧成本低。但随着精品化的推进,这个成本正在逐步升高。
比如前面提到,我们做这部四川方言短剧,就下了大功夫去调研,去打磨。
剧集调性上,我们反复推敲,确定了整体环境色系是以自然写实为主,还原真实温情感;整体场景色系为低饱和的暖色,保留质感的同时展现情绪;服装参考以环境色为主,颜色使用低饱和度的中性色和暖色,保留情绪的同时增加质感。
这样的趋势下,我们该怎么更合理地实现其可持续性?
微短剧发展的另一面,是免费短剧市场在不断地扩大。观众看短剧不需要再付费,而是看广告就可以解锁。
这样的话,内容够不够长,能不能长久地吸引用户就变得十分重要。所以,创作者会需要做更有表达的,能够让观众二刷三刷的内容。
总之,今后的精品短剧需要做到“简约但不简单”。为观众提供既接地气,又有审美价值的产品,让观众可以在剧中看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