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明前茶的味道,真好。
清明未至,天台山上,采茶女的身影已出现在茶园,腰系竹篓,十指翻飞间,青绿嫩芽堆作翡翠云。
茶乃南方嘉木,汲山间清泉、饮云雾仙露长大的天台云雾茶,茶色凝碧,茶香清正,喝一口,如入春山,方知北宋“红杏尚书”宋祁所言“佛天雨露,帝苑仙浆”不虚。
佛家认为茶能修身养性,名士高僧皆以品茗论禅为一大雅事,自东汉葛玄植茶天台华顶,茅棚周边遍布茶树,采下的第一杯春茶,一定拿去供佛。在晨钟暮鼓中,演变出中国著名的茶道流派石梁罗汉供茶——那时茶为药,至隋唐方成饮。
古人相信,常饮茶,可养生,可成仙。晚唐温庭筠《采茶录》道,喝下天台山的云雾茶,让你身轻如燕,两翼生风。唐代诗僧皎然道,茶可去病,可解忧。及至隋炀帝饮天台茶愈疾,云雾茶从此载入庙堂。
天台云雾茶不只是日常饮品,更是文化载体。谢灵运携天台茶籽入灵隐,育出龙井;福建乌龙茶里有天台茶的流韵,《茶叶通史》有记,“茶由台州(天台)传入庆元而入福建”。
不止于此,日本茶道中,也有天台茶的文化印记。唐时日僧最澄在天台山求法,学成后,天台山茶种、茶艺与经卷同赴扶桑,石梁点茶遂成日本茶道滥觞。最澄归国,台州刺史陆淳特设茶宴饯行,还写了一段情深义重的话给他,“三月初吉,遐方景浓,酌新茗以饯行,对春风以送远”。意思是,阳春三月,春和景明,你要归去,泡一杯新茶为你送行。春风十里,不如我们的情义深远。
在最澄之后,日僧荣西来到天台山,比起青灯黄卷,他似乎更着迷于罗汉供茶,回到扶桑国后,推广天台山供茶。现在日本茶道的关键步骤,依然有唐宋遗风的点茶。荣西将带去的天台山茶种种在院子里,“萧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荣西著《吃茶养生记》,被奉为日本的茶祖。
天台山是佛宗道源之地,天台茶自然蕴含着道家的修为、佛家的清净。唐代孟浩然沿浙东唐诗之路入天台,在高古清寂的方广寺,饮罢罗汉茶,惊觉此物应属天界,遂以《舟中晓望》《寻天台山》两诗抵作茶资。南宋贾似道虽佞,笔下“瀑为煎茗水,云是坐禅衣”却见真章;老家天台石梁昙华亭联语“有色皆空”,恰映其人生终局。
天台山云雾茶,别有清静幽深、淡泊空明之真味,若清泉,若空山,若细雨,若深潭,若幽鸟。一盏茶汤由浓转淡,恰似人间冷暖。被贬的苏子瞻在天台山观瀑悟禅,陆放翁官场、情场两失意,借茶消愁。他曾任茶官,游历天台山,宿石桥,登华顶,过幽溪,上赤城,访桃源,品仙茗,喝下一杯又一杯的天台茶,“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壮志未酬,《钗头凤》的悲歌一曲,一生中至浓的情,需要用至淡的茶来化解。
我素不嗜茶,唯明前茶例外。天台云雾茶之外,杭州的龙井、临海的羊岩勾青,都是好茶,清香明净,暗合“清明”二字。某年春过菖蒲岭,乡间的路廊楹联至今萦怀:“日午茶香,林鸟唤声留客住。雪来柳往,山花不语笑人忙”。想来人生海海,终需半盏清茶,濯洗尘心。
春日,看山,品茗。手捧玻璃盏,看明前茶的新芽在春水里舒展,轻饮浅尝,仿佛与唐宋时中日两国的爱茶之人做着精神上的交流,忽觉千年禅意俱在此中——那抹翠色,原是天台云雾浸透的,最初的心动。
原标题:《我们在喝明前茶的时候,究竟在喝什么?》
栏目主编:陈抒怡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