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踏入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
陈红胜教授
《电磁场与电磁波》的课堂
你定会被眼前的景象吸引:
一根教鞭,一张A4纸
两块写满物理公式的黑板
这是他上课的标配
近日,陈红胜17年如一日的手写板书
在校园里火了!
他的课堂成为了学生们心中
“梦想的大学课堂”
同学们纷纷留言
“好好看的板书!”
“这就是我想象中的大学黑板啊!”
黑板上的电磁魔法秀
那些复杂的公式、抽象的概念
在陈红胜笔下如灵动的音符
有序地排列组合
有同学戏称
陈院长可以去参加“最美板书大赛”
从2008年开始,陈红胜主讲
《电磁场与电磁波》双语课程
这门课是专业核心课程
难度非常大
为了增强同学们的代入感和跟随感
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用板书推导物理公式的习惯
就这么伴随了他17年的授课生涯
“尤其像我们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
所有的公式都是可以
从上面一步一步推导过来的
通过板书的形式
即使同学们遇到什么难以理解的问题
我们可以随时回到前面的公式
重新带着大家去推导解释”
随着粉笔与黑板碰撞发出的沙沙声
一个个复杂的公式、精美的图示
在黑板上轮番上演
麦克斯韦方程是这门课的核心
每节课陈红胜都会将它
端端正正地写在黑板最左上角
“我们所有的公式都是从这里出来的
大家觉得这个特别难
那我们就每堂课都会从这里出发推导一次
六十四堂课之后
你自然就会对它了如指掌”
六十四次的“温故知新”
想不深深烙印在学生脑海中,都难哇!
信电学院吴溪语同学说
“大学里能看到这样的板书非常幸运
场波是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
陈老师把抽象的公式一步步严谨推导下来
能让我们对知识有更直观的理解”
与物理大拿肩并肩
“这里面还有我的名字”
在推导公式之余
陈红胜更希望能够带着大家
一起培养探究物理的能力
每一节课里
在黑板上满满的板书之间
都会夹杂着几个“陌生”的名字
网友也对此感到非常好奇
其实
这是陈红胜送出的“小红花”
把黑板变成了学生们的 “荣誉墙”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
2023级本科生金博洋
就体验过这份独特的 “荣耀”
“当时老师问我
赫兹博士造电磁波需要哪两个电子元件?”
每一次课堂互动之后
陈红胜都会邀请同学上台
写下自己的名字
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未来与大师并列
更有意思的是
在陈红胜的课堂上
学生的名字还有机会 “冠名” 方程
讲洛伦茨规范、库伦规范时
有同学提出疑惑:
“为什么它一定是等于某个值而不是其他值呢?”
陈红胜没有直接解答
而是先问了同学的名字
然后笑着说:
“把它设定为某些值是为了
简化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求解过程,
你可以把它设为1、2等其他值
那这个就是以你的名字来命名的一种新规范
只要这种设置有用
后人会以你的名字流传”
“板书授课是我师门的传承”
“写板书的习惯是从我的导师
孔金瓯教授那儿‘传承’下来的”
2003年,麻省理工学院
孔金瓯教授被引进浙江大学时
便向时任浙大校长的潘云鹤教授
提出了一个要求——
要建一个三面都是黑板的教室用于上课
“孔老师是不用黑板擦的
麻省理工三面都是黑板的教室非常普遍
两节课的时间
他可以在黑板上写满所有的公式”
陈红胜说
左为陈红胜教授,右为孔金瓯教授(已故)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陈红胜也不再是 “单打独斗”
授课老师逐渐壮大成如今的四人团队
也被同学们戏称为“电磁天团”
四人各有教学特色
但都传承了板书授课的传统
同时,他们也与时俱进
会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有趣的“新媒体”案例
结合PPT展开课堂内容
用板书传递知识
激发学习兴趣
独特的教学风格
让许多上过课的学子都念念不忘
板书教学
不仅是一种对知识的呈现
更是对学术精神的传承
让学生们在一笔一划中感受知识的力量
在思想碰撞中收获成长
在浙江大学的教室里
陈红胜的板书故事还在继续书写
他用粉笔勾勒出知识的轮廓
相信在“电磁天团”的共同努力下
这份传承会一直延续下去!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微信(ID:xhmrdxwx)整理自浙江大学微信、网友评论等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