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
插画 赵敏
作为一名人文社科研究者,我隔三岔五要去村里做调查,行话叫“下田野”。广阔的乡村田野,可谓惊喜连连,惊吓连连,就像开盲盒,不知道打开的是惊喜还是惊吓。时机不成熟,吃个“闭门羹”或被敷衍那是家常便饭;又或者是因为语言不通,闹些让人哭笑不得或有些委屈的误会,甚至还会被不熟悉的路况和突然冒出来的狗吓得魂飞魄散。这次又撞上家属不信任,直接给访谈来了个“急刹车”,倒是丰富了我的田野“奇葩经历库”。
前不久,我来到了一个小村庄。这次,我聚焦于传统手工艺在乡村的传承与变迁这一方向展开研究,查文献的时候发现这村从清代起就有手工棉纺织的传统,简直是个宝藏村。但是,在当代,纯手工棉纺织的从业者已经很少,我很想访谈一些从事过手工棉纺织的农村妇女,听听她们的故事。
很不巧,这个小村庄正处于拆迁阶段,像只受惊的刺猬,对外来调查格外敏感。以往的经验是要先跟村里的领导打好招呼,然后再去找访谈对象,以免麻烦。但这个村的领导我一个也没找到,无奈只能直接寻找访谈对象。好在去年我们小组有成员来过,拍过一张妇女纺线织布的照片。这照片,就像张神秘地图,我寻思着顺着它准能找到人。
那天,日头正高,我和组员晃悠到村口小商店,一群阿姨正在一起聊天。我们正打算去询问,有一位阿姨闻声转过头来,组员立马认出来,她就是照片中那位纺线织布的阿姨。太顺利了!当我们把照片拿给她的时候,她眼睛瞬间亮了,还带点羞涩。估计她也没想到,自己干活的样子还能被拍下来,谁没事会去拍这啊。随后我们说明来意,她爽快答应,带着我们往她家里走。
我满心欢喜,以为访谈会顺利进行。阿姨倒是个热心肠,特别健谈,我刚起个头,她就开始滔滔不绝。我想,这下找到了一位理想的访谈对象,一定不能错过。我跟阿姨解释说需要录音,因为有些方言我听不懂,回去还需请教别人。阿姨爽快地说,“录吧录吧,我就是拉拉家常”。可就在我拿出录音笔准备开始时,她儿子突然闯入。我看到了阿姨脸上的不自在。
小伙子一脸警惕,把我们几人一一打量后,开始一番询问,我解释了我们的单位和职业以及我们此次调查的目的,就差带着调查计划书了。他要求我出示身份证和工作证。在农户家里出示身份证这倒是我第一次遇到,不过想想,现在骗子多,他谨慎点也能理解。
看过证件后,小伙子也没说什么,我以为他接受我们了,可刚打开录音笔说没几句,小伙子就在屋外喊:“妈,看着孩子!” 阿姨赶忙把两岁多的小孙女领进来,组员们立马变身“幼儿园老师”陪着孩子玩玩具。又一会儿,小伙子又叫:“妈,看好电饭锅,粥快好了!”自己却坐在屋外的凳子上刷着手机。我们的访谈被搅和得七零八落,根本无法进行。到后来,阿姨也想不起来自己讲到哪里了。
无奈之下,我们只好结束这次短暂的交谈,阿姨还有点不好意思,我们约好第二天上午再来。
第二天一早我们到达的时候,阿姨已在村口等候。一见面,阿姨说儿子一家都出门了。她解释说,儿子担心有人趁聊天的工夫,骗走孩子或骗走她的手机号码或骗钱等。我再次诚恳地说明来意,好在阿姨表示信任我们。
这次阿姨的话匣子彻底打开,分享着她的纺织故事,两个小时很快过去,看得出她非常享受倾诉的过程,我也听得入迷,像个挖到宝藏的小矿工,收获满满。
田野调研,就像开盲盒一样,每次打开都有收获,这份收获不仅仅是学术资料,更是生活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