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靖超 成都报道
“中国微短剧正在重塑国际传播格局,这是一个现象级的变革。”3月28日,在第12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的微短剧国际传播论坛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周继红这样说道,“当其他内容还在思考如何走出去的时候,微短剧已经闯了出去,我们的产业规模呈现跨越式的增长。市场版图正在迈向全球化的布局,中国微短剧产品已经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以北美为重心,辐射欧洲、日韩、中东、东南亚等广阔市场的发展格局,深度渗透到此前难以触达的一些文化区域,我们的国际影响力也实现了实质性的提升。”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微短剧出海的过程中,有以下趋势:一是出海的平台机构都在探索生态化布局,打通上下游,形成闭环;二是在海外引发关注的中国微短剧作品,往往在本土表达与共情方面有出色的表现。
“我们希望微短剧这支文化奇兵,以国际传播的新动能,在未来的国际传播中发挥文化传播文明互鉴的积极作用,通过更多精品高质量的内容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中广联短视频短片委员会秘书长张腾之说。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亮点数据和丰富实践的背后,微短剧出海的短期流量红利注定不会永久持续。在开拓国际市场和跨文化传播中,相关企业和从业者还要持续推动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构建,从内容出海到价值共鸣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重塑内容生产的今天,如何抓住机遇,保持优势是今后的新挑战。
中国微短剧海外成绩斐然
据周继红介绍,在出海的平台中,以ReelShort、DramaBox、ShortMax为代表的头部微短剧应用,在主要的目标市场稳居下载榜的前三甲。“据数据分析公司的最新数据显示,在2024年亚太地区非游戏应用发行商收入增长前20强中,我们的微短剧企业已经占据了9席,推动中国故事实现破壁式的传播。这不仅仅是量的突破,更意味着一种新型文化传播范式的确立,微短剧已经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高效引擎。”周继红说。
除平台外,也有部分作品在海外引发了关注。例如《河姆渡的骨哨声》目前已经被翻译成5个语种,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十余个国家落地播放。“而且这些落播的平台几乎都是国家、地区的电视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屏’。”中广联微短剧委员会副秘书长周凌宏表示:“回顾这部剧的成功,我唯一的感受是在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做故事样本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重故事的内核确定。我认为微短剧出海不仅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途径,更多的是提供全球文化交流的一种更多可能性。”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亚非中心推出的《釉色伊人》的全球曝光量目前已接近7亿,互动量超过50万。据制片人刘婷介绍,这部微短剧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外合拍。“我们拍摄的过程中,所有涉及到海外的情节,都是由伊朗团队在海外进行拍摄,包括剧中的动画,以及特效的画面也是我们海外团队来实现。后来,伊朗当地专业的研究机构以及大学,积极组织了看片会、研讨会,同时他们还把观众看后的感想,以视频的形式发给我们,给我们最直接的回馈。同时伊朗国家电视台也是积极联系到我们,希望给我们做专访,来了解制作背后的故事。”
为何中国的微短剧能在海外取得佳绩?容量短剧联合创始人胡朝清从商业的角度进行了解析:“一是形态的匹配度。大家对于竖屏内容的结构形式已经够熟悉,而且有原来短视频基础,也有网文出海的基础。二是国内付费模式相应的成熟度,免费引流加付费解锁在国外可以快速复制。”
如何降低文化差异的门槛
中国是影视剧生产制作大国,此前,无论是从市场开拓还是文化交流,出海的剧集、电影不在少数,其中不乏在国内成为爆款但在海外遇冷的案例。
中国移动咪咕数媒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于航在论坛上坦承:“确实有很多文化在国内有很好的反响,但是如果在国外形成共情很关键。”
2023年8月,一部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微短剧在国内的各大视频网站及短视频平台引发了广泛关注。同时,这部作品也在海外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作为主创人员,暧昧时长(成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导演张问初总结认为,首先,国际化表达不是被动适应对方价值观,而是要在世界中找到自己适合说故事的方式。“我们要以东方的叙事面对世界的议题,我们在进行故事表达的时候用年轻化的表达结构世界严肃的议题,让东方含蓄的美学与西方产生化学反应。”
其次,需要创作者善于发掘国际话题。“当我们在短视频里讨论的话题是世界共同话题的时候,比如说和平、战争、乡愁、环保、正义等等,在适合的故事里探讨国际话题,让对方参与进来,我们文化差异的隔阂就会消融一半。”张问初说,“然后,要关注微短剧自媒体属性。微短剧其实是影视行业另一个大板块,是新兴产业,拥有另一套自己的工作模式。在短视频平台中,我们会有新的传播方式、新的受众、新的话题甚至新的观看场景。用传统思路做短剧是很难的,就像发言稿件如果用在和朋友闲聊的茶室里就会显得过于疏离。”
最后,面对微短剧的国际化,张问初认为,不仅要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时也要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多样性。
“我觉得做好一个故事,首先要达到全球共情和本土化的表达。”制片人刘子予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归根结底,微短剧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精,精良制作、精准叙事、精神内核。不是简单的内容的搬运,而是创造价值的共鸣;不是单向的结构输出,而是双向的交流互鉴。
周继红表示,微短剧构建了符合国际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内容形态和产业生态。微短剧具有轻量化制作、快节奏叙事、高传播效率等特点,几分钟的叙事单元完整地保留了剧情的张力,降低了文化差异的观剧门槛,也利用了受众的碎片化时间。
产业生态化布局
从表面上看,中国微短剧拥有国际传播的多重优势,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微短剧国际传播的成功突围并非偶然,而是中国数字经济迅速崛起的背景下,视听领域高效协同高质量发展的综合产物。
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的数据,截至2024年年末,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10.91亿人,其中微短剧的活跃用户达到6.62亿人,覆盖了超过六成的网络视听群体,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经突破500亿元大关。预计在未来几年将跨越千亿元门槛,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
国内视听产业,特别是微短剧市场的蓬勃发展,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和制作力量,也孕育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和成熟的商业模式,成为微短剧出海的坚实基础。
2023年,一款名为ReelShort的应用连续数月在北美多个应用商店排在下载量前列。推出这款应用的是来自中国的枫叶互动。
“我们学习了中国微短剧的形态,推向北美市场。”该公司副总裁南亚鹏介绍道,“在内容来源上,我们一方面大量采购中国的爆款微短剧,在平台上已经有上千部中国爆款微短剧经过译制推向全球市场。另一方面是和中国版权方合作,包括网文、微短剧版权方,采购以后,经过深度的本地化,请欧美的演员在好莱坞这边进行拍摄,目前在好莱坞已经有几百人的团队。”
海外本土的创作输出,更好地契合当地文化,精准触达用户需求,这些都使微短剧成为当前文化折扣较小传播的载体,形成了微短剧规模化、市场化出海的重要优势。
映宇宙集团副总裁兼执行总编辑说:“其实我们做微短剧的海外平台和我们做国内的微短剧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觉得要做一个整体的全链路打造,才有利于真正把内容做到更好的国际化传播。”
周继红建议,要构建全球发展网络,探索本土定制版权合作,应用内迁、平台出海等多元模式,鼓励更多主体主动大胆地走出去,形成集群出海的良好态势,最大限度发挥微短剧内容影响力和辐射力。
(编辑:吴清 审核:李正豪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