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 晋
近段时间以来,美国与也门胡塞武装的冲突出现了明显升级势头。美国跃跃欲试,连续向胡塞武装控制区发起大规模空袭行动,并宣称会进一步攻击,直至“彻底消灭”胡塞武装;胡塞武装则针锋相对,不仅对美国在红海的军舰发起反击,还继续向以色列境内目标实施远程导弹袭击。
美国与胡塞武装的军事对抗升级有两方面背景。首先是美国已经同也门胡塞武装对峙很久,为冲突升级提供了基础。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也门胡塞武装开始向往来于红海水域的船只发动攻击,并多次向以色列本土发动远程无人机和导弹袭击。随着美国和欧洲各国纷纷介入红海局势,胡塞武装进一步将打击范围扩大至同美国和英国相关的船只。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在红海的舰队同胡塞武装陆续爆发了多轮交火。
胡塞武装宣称,自己的攻击行动是为了声援巴勒斯坦,抵抗以色列的“非法入侵”;美国则主张,自己的行动是为了捍卫“航行自由”,保护国际航运通道。在相互冲突的话语下,美国多次发动针对胡塞武装控制区,尤其是胡塞武装军事和战略目标的远程打击;胡塞武装不甘示弱,频频对美国舰队发起无人机和远程导弹攻击。现在,美国和胡塞武装对抗加剧,很大程度上是之前双方长期摩擦的逻辑延伸。
另一方面,美国打击胡塞武装,希望借此对伊朗施加更大压力。美国一直将胡塞武装视为伊朗的地区盟友,宣称胡塞武装听命于伊朗。随着近期美国试图在核问题上压迫伊朗作出让步,通过攻击伊朗的地区盟友来“敲打”伊朗成为美国计划中的重要一步。在持续打击胡塞武装的同时,美国政府表示会继续向伊朗施加压力,提出“胡塞武装发射的每一发子弹都将被视为来自伊朗,伊朗将承担责任,并承担后果”。由此,美方“红海舞剑,意在伊朗”的战略企图暴露无遗。
美国看似咄咄逼人,但华盛顿在也门问题上其实存在两条若隐若现的底线。一是不深度介入也门内部事务。特朗普政府希望早日摆脱中东地区的战略纷争,调整全球战略。在现代战争中,大规模介入另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权的战争,会极大地消耗相关国家的国力。如果大规模动用地面部队参战,意味着进攻方不仅要投入巨量军事资源,还要负责军事占领、人道主义保障和战后重建工作。因此,美国对也门胡塞武装的军事打击,一直是以远程导弹和战机空袭为主,并利用在红海游弋的舰队实施战略震慑,不太可能对也门发动全面、直接的入侵。
美国的另一条底线是确保同胡塞武装的冲突不至于升级为中东地区的全面冲突。当前,美国和胡塞武装的冲突基本局限在红海水域;胡塞武装对以色列的远程攻击,也未严重动摇以色列的国家稳定和安全。美国在中东尤其是也门周边拥有大量军事基地,很多军事基地处在胡塞武装的无人机和导弹的打击范围之内;换言之,胡塞武装完全有能力对美国在中东的设施和人员发动更大规模的攻击。如果冲突全面升级,美国势必要投入更多资源,想方设法阻止危机扩大。因此,美国希望控制同也门胡塞武装的冲突范围,不希望它蔓延到整个中东。
战略关切和战略底线的矛盾,使美国既要对胡塞武装“张牙舞爪”,又不能全面激化矛盾。既要宣示战略威慑,又要避免冲突失控,这种矛盾心态,让美国在红海地区颇有些骑虎难下。白宫对胡塞武装不断“放狠话”的同时,美国国防部提出“只要胡塞武装承诺停止袭击美国船只和危害美国公民生命,行动就会结束”。换个角度看,美国在战略关切与战略底线上的矛盾,可能造成红海冲突长期化,也可能导致其自身的战略威信受损。
(作者是西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