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女排精神与精武文化的时代交响

转自:天津日报

  渤海之滨,海河奔涌。

  天津,承载着近代中国的风云际会,积淀了厚重、交融的文化底蕴。

  新时代的聚光灯下,这座城市的体育基因与文化根脉也愈发清晰。

  人民体育馆里,女排姑娘燃爆激情、热血拼搏;精武会里,霍元甲与仁人志士拳脚破空、雄风猎猎。穿越百年时空,二者交相辉映,激荡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进力量。

  训练馆中,天津女排队员扣球时手臂扬起的弧线,每每在墙壁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每球必争!”主教练陈方沙哑的嗓音穿透训练场。

  从早先的默默无闻到如今国内排坛的翘楚,22年内收获16座联赛冠军奖杯,她们走过的每一步都凝聚了无数汗水和努力,彰显着“锐意进取、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争创第一”的天津女排精神。

  王宝泉,这位64岁的功勋教头,鬓角已染霜白,眼神却仍如20多年前初执教鞭时般锐利。“我的口头禅永远都是那句‘拼对手’,天津女排会始终向高峰攀登,会永远充满希望,未来会有更加出色的成绩。”他说。

  2024年12月22日,女排世俱杯决赛夜。当意大利科内利亚诺女排的最后一记重扣落地,天津女排姑娘们相拥激励的画面定格在大屏幕——虽败犹荣的亚军,创下中国乃至亚洲俱乐部此项赛事的历史最佳战绩。

  队长李盈莹说:“天津人骨子里有股‘艮劲’,就像海河冬天结的冰越冻越硬,我们会一直拼搏奋斗、砥砺前行。”

  主力缺阵时的惊人韧性、鱼跃救球将膝盖擦出的血痕、冰敷肿胀的腕关节,都是这支铁军最真实的勋章。这种精神传承自老队员,当年前辈们在人民体育馆地板上留下的汗水,早已渗入木纹,化作后辈奋起的图腾。

  渤海湾的晨雾尚未散尽,女排姑娘们已经开启新一天的训练,训练馆内排球撞击地板的脆响此起彼伏,“加油!再来一球!”的呼喊令人振奋。

  此时,西青区精武镇朝阳初生,天津霍元甲学校的少年列队向霍公像行礼,坚毅的眼神续写着这座城市的体育文化传奇。

  这里是霍元甲传奇故事的发源地,津门的侠义之气在这片土地上茁壮生长,赤子心百年未改;这里有精武文化的薪火传承,延续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之精神,铸就乃文乃武、惟精惟一之底蕴。

  精武门·中华武林园里,武者的霍式练手拳刚柔并济,引得游客纷纷驻足拍照。1910年,霍元甲在上海创立“精武体育会”时,可能也未曾想到星星之火在百年后燎原。

  “当年师父教拳,先教‘爱国’二字。”天津市精武体育会负责人王亮说。在天津霍元甲学校,文化课教室与体育馆、武术馆比邻而建,学生既要苦练拳脚,也要接受文化教育,并接受艺体类项目培训。

  “天津霍元甲学校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素养,更致力于全面加强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国家和民族争光。”天津霍元甲学校执行校长申宗刚说。

  市体育局负责人表示,女排精神与精武文化,是天津递给世界的两张名片,也共同勾勒出城市精神的高度。

  海河入海口,潮水昼夜不息。

  从霍元甲“强国强种”的呐喊,到女排“永不言败”的誓言,这场跨越世纪的接力正在书写新时代的天津答卷——以文化魂魄铸就体育脊梁,用拼搏精神激活城市脉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女排精神与精武文化的时代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