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爆款科幻IP!“合肥流派”值得期待

转自:合肥发布

2025年,人工智能先声夺人,已提前锁定年度关键词席位。横空出世的DeepSeek强势印证,科学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身处其间的我们,共同参与推动了时代的进程。

合肥,一座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的城市,以一场科幻嘉年华呼应时代的声音。中国(合肥)科幻小说大赛已拉开帷幕。在酷爱编织科幻故事的“怪叔叔”马传思眼中,这是一次“别样”的科幻盛会——鼓励将本土科创元素融入创作、将科创成果转化为叙事素材,是科幻与现实的一场精彩联动。

从事少儿科幻小说创作十年,马传思的实践与思考都不曾停步。他以充满童真稚趣与瑰丽想象的作品引领孩子们进入交织着科技元素与哲学思辨的世界,而从不对当下或未来作出评判或是预测,因为无论写作工具与方式如何迭代,科幻小说的价值终究在于思想深度。

让科学理性与人文感性

在叙事维度上“量子纠缠”

你作品中最具标志性的科幻设定,最初是如何从现实世界的某个具体现象或科学论文中演化而来的?能否描述这个转化过程的关键节点?

马传思:我的作品《蝼蚁之城》中最具标志性的科幻设定是——太阳耀斑引发古细菌复活,进而导致蚂蚁种群变异,并发展出超越人类的集体智能。这个设定来源于创作之前阅读到的几个资讯。

美国航天局2016年研究发现,太阳早期超级耀斑可能通过高能粒子触发地球大气化学反应,产生氰化氢等生命必需物质。我将这一科学结论逆向推演:假设太阳耀斑在现代爆发,其携带的辐射能量可能激活休眠的远古微生物,成为文明灾变的导火索。我还读到一则科技新闻:一群科学家成功复活了2.5亿年前盐晶体中的“二叠纪杆状菌”,证明微生物休眠期可跨越地质年代。我将这一实验结论与科幻想象力结合,构建出“古生菌复活导致蚂蚁基因重构”的设定,为蚁群变异提供科学合理性。还有一些研究发现,某些种类的蚂蚁可以通过信息素网络展现出超越个体的群体智能,这被我直接转化为小说中蚁群的“集体智能”设定,并赋予其信息素网络可升级为量子级通信系统的科幻延展。

在从这些科学资讯到科幻设定的转变过程中,一个关键节点是“灾变机制的哲学重构”。我将太阳耀斑从“生命创造者”重新定义为“文明颠覆者”,通过能量辐射激活古菌,形成“人类科技文明”与“自然微生物进化”的对抗。这一转化体现了对科技与生态关系的反思,呼应了生态中心主义的创作主题。

在构建复杂幻想宇宙时,你会先确定哪些基础参数作为逻辑锚点?这些参数如何影响后续的社会结构设计?硬核设定与软性叙事何以共生?

马传思:每一个科幻故事都隐含着一个幻想宇宙。在这个宇宙的建构过程中,最基础的参数锚点体系包括物理法则的重构、资源生态系统与生命演化系统的建构等。这些参数的设定,不仅仅是为了呈现“科技奇观”,更重要的是对故事中的社会结构、社会发展产生持续性的影响,比如物理法则的不同会导致科技发展路径的不同,资源的稀缺会引发种群间的战争,生物特性影响具体社会的分工等等。

科幻小说中的这些硬核设定,要实现与软性叙事的和谐共生,本质上就是要实现科学理性与人文感性在叙事维度上的“量子纠缠”。许多科幻作家在这方面会尝试对物理定律进行人格化转译,比如将量子隧穿效应转化为“时空裂痕交易者”的特殊能力、生存逻辑等。此外,还可以对技术参数进行叙事符号化表达,比如将基因编辑精度具体化为社会阶层划分标准等。诸如《沙丘》等太空歌剧作品,经常将星系重大事件转化为家族资产争夺,以实现宇宙尺度的微观映射。

科幻的本质不仅是预测未来

作品的价值在于其思想深度

当作品中的某项科技创新在现实中出现对应技术时,创作者是否需要调整原有设定?这种同步性对创作伦理有何影响?

马传思:随着当今科技的快速发展,这种“设定成真”的现象在科幻创作中会越来越常见。比如我写过几篇人工智能题材的科幻故事,但在创作过程中面临的一大苦恼,就是我最初做的许多设定已经变成了现实,不得不推倒重来。对于创作者来说,这种“科幻成真”现象既带来了创作机遇,也会引发诸多挑战,这需要创作者根据情况而采取不同对策。

比如当现实技术突破作品设定的伦理边界(如克隆人、基因编辑),需启动“伦理熔断机制”;而当技术发展威胁作品核心隐喻(如脑机接口颠覆自由意志设定),则应进行“叙事嫁接手术”;而对于具有社会预警性质的设定(如基因武器、生态危机),可以保持原设定作为警示标本。毕竟,科幻的本质并不仅是预测未来,更是探讨未来的可能性和人性的复杂性。即使现实技术已经出现,作品的价值更多在于其思想深度和故事性,而不仅仅是设定的准确性,因此,是否调整设定需要取决于作品的核心目的。

长篇科幻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科技概念如何保持自洽又避免读者认知疲劳?是否有特定的知识管理工具或写作流程?

马传思:在长篇科幻创作中,科技概念的管理需要构建兼具逻辑性与艺术性的知识生态系统,使每个设定成为整个系统中的有机生命体,让它在故事的发展进程中生长、变异、消亡。这种动态管理不仅能保持自洽性,更能让科技概念本身成为推动叙事的活性因子。

我在创作长篇小说《青铜之翼》时,就尝试着使用了以下方法:一是“寄生术”,将某项青铜技术附着于《考工秘籍》;二是“隐喻变形术”,对某些科技概念进行变形处理,比如第一次以典籍记载的形式出现,第二次在矿业冶铸过程中以新型器物的形式出现,第三次以武器装备的形式出现;此外,我还特别注意使用“信息熵”调节公式,确保在整个故事发展过程中,科技信息量的释放保持均衡状态。

作家脑洞与AI生成互为补充

可能是科幻的发展方向

AI辅助写作工具正在改变创作生态,你认为这会催生新的科幻子类型(如“算法生成式科幻”),还是本质上只是生产工具的迭代?

马传思: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都对创作方式带来深远影响,比如印刷术、打字机、互联网的出现等。但身为创作者,我们应该对一件事保持充分的信心:文学类型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并不完全因为技术变革而改变。

从这个角度来说,AI可能也是人类创作过程中的工具迭代,必然对创作方法产生巨大影响。考虑到AI生成内容的特点,它可以处理大量数据,生成复杂的设定和情节,但它有两个起码是现阶段还无法取代人类的方面:一是缺乏人类特有的“顿悟式灵感”,这就是所谓的“脑洞”,所谓的“灵光乍现”;二是缺乏基于情感和伦理的温度。

所以我相信,现阶段即使有“算法生成式科幻”,也只能取代部分过于类型化、扁平化的平庸之作,不至于完全取代作家的个体精神创造活动。更可行的做法是以作家为主体,借助AI生成科技概念,双方进行叙事博弈,最终“合作”完成一篇作品的创作。

根据你多年创作经验,新人最容易在哪个阶段陷入“科幻味过重”的瓶颈?具体有哪些对应的改进建议?

马传思:这些年我出任多个科幻奖项的评委,接触到许多新锐作者的创作,其创作瓶颈主要集中在设定落地阶段,非常容易陷入“科幻味过重”的认知陷阱,在作品中出现“信息瀑布效应”,进而导致情感传导受阻,最终影响文本的品质。

新人突破这一瓶颈的关键在于建立“设定的服务意识”。也就是说,所有科幻元素都应为人物弧光和主题表达服务,让“科幻味”真正转化为艺术感染力。

当本土科创元素融入叙事

中国科幻“合肥流派”值得期待

你认为中国(合肥)科幻小说大赛的独特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对本次大赛抱有怎样的期待?

马传思:作为全国首个以提升“科创文化品牌”为主旨举办的科幻赛事,本次大赛明确鼓励融入“本源悟空量子计算机”“中国声谷”等本土科创元素,这种将城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科幻叙事素材的模式,突破了传统科幻赛事“泛主题化”的局限,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辨识度。

由此,我不仅期待通过这项赛事的举办,能进一步推动国内科幻阅读与创作的热潮,推动科幻IP与合肥高新区“中国声谷”等高科技实体的深度合作;更期待能通过赛事挖掘一批将合肥量子计算、核聚变等前沿科技转化为文学隐喻的作品,孵化出“科技现实主义”的新流派——中国科幻“合肥流派”。

合肥作为中国重要的科创城市,其科技资源与科幻创作的碰撞将产生独特的化学反应,尤其是量子物理、人工智能等城市科创元素和传统徽派文化,都有可能为科幻创作带来独特的创意和魅力。

挥如椽大笔跨越星辰大海,

以想象之力叩响未来之门。

科创合肥,

这座“新”潮澎湃的城市,

以科幻之名,

邀您跨越山海,携手共赴未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爆款科幻IP!“合肥流派”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