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邯郸晚报
□王亮
在乡下,我有一片核桃园。园内种了几十棵核桃树,它由我老爹看管着。树下空着的土地,老爹也不肯让它闲着,种上了花生、红薯、绿豆和芝麻,老爹说,地一闲就会荒,人也一样。
我父亲干了一辈子体力活儿。今年91岁了,身体依然硬朗,除了高血压、人站久了有点腰疼的小毛病外,其它体征均正常。早年,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当石匠,还当过裁缝。现如今,耄耋之年,还放不下他的“一亩三分地”。我们兄妹三人每年都能吃上他老人家种的小米。
父亲是极易满足的,对生活没有过高要求,他不愿给儿女添任何麻烦。这些年,我们兄妹三人陆陆续续都在县城安了家。为了让老爹老娘来城里住,我特意购买了四居室。有时候,邀请老爹多次,总算来了,可往往住不过三两日,就嚷嚷着要回家。为了让老爹在农村住的舒坦些,我装修了老宅,配齐了家电,还给老爹买了一把可以前后摇动的藤椅。就是这把藤椅,让老爹逢人就炫耀他儿子孝顺,说自己是全村最幸福的老人。
善良贯穿了父亲的一生,古道热肠、乐于助人让他在村内享有盛誉。还记得那一年,父亲70多岁,有一天骑着自行车到村里买东西,回家的路上,被一辆从身后疾驰而来的摩托车撞飞足足一丈多远,自行车扭成了麻花儿。老爹从地上爬起来后,感觉身体并无大碍,啥也没说,就让骑摩托车的年轻人走了。后来,说起此事,听的人都啧啧称奇,说老爹厚道之人必有厚福,遇难呈祥,只是虚惊一场。
老爹爱管闲事,在村里也是出了名的。村里但凡有说不成的婚事,或是张三李四有矛盾、闹纠纷,就会有人说,去找村东的“二爷”说说。结果,老爷子一出马,事情就解决了,而且双方都满意。
我父亲很善于言传身教。他经常跟我们兄妹三人说,你们很孝顺,都成家有了子女,更要注意“敬老教小”。因为他就是这句话的终身实践者。从我记事时起,一直到我的爷爷奶奶先后过世,我父亲孝敬老人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上。
父亲年轻时当过石匠,每天徒步往返6公里,到村外的青麦岭沟采石头。一天上班的路上,他捡到一块柿饼,在农村这真算不上什么稀罕物。但是,我爹说,那次他捡的“柿饼”不是一般的好。只见它白中透紫、柔软无比,如同果脯拌了砂糖,让人一见便垂涎三尺。我爹说,这么好的东西,一定要留给爷爷享用。于是小心翼翼地把它放进了随身的干粮袋里,一直等到傍晚下班回家,才拿出来给了我爷爷,我爷爷感动的直掉眼泪。那个年代缺吃少喝,可以充饥的东西很少,我爹能够这样做,实在是发自内心的“孝”使然啊!
20世纪70年代,我们一家6口“独立门户”搬到村东南的“小南弯”居住。离爷爷奶奶的居住地远了,但只要我们改善生活,比如偶尔吃一顿饺子或包子的时候,我爹和我娘都会让我们先去给爷爷奶奶送一些。每次都是满满的一大碗,用一块粗布方巾包好系牢,然后交给我和妹妹,叮嘱再三路上要小心,不要摔了。以至多少年后,我自己也做了父亲,每每回忆起当年的这些场景,我都感叹老爹的言传身教和“文化渗透”。播下了“孝”的种子,自然就会结出“孝”的果实。
我父亲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用最朴素的理念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做事。要与人为善,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善良孝道永远是做人的第一要务。
我爹种的是“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