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一茧“三卖”

  本报记者 孔爱群

  “这一个大茧,最长能抽出1500米丝!”缫丝车间,机器嗡鸣,永利丝织品厂厂长刘家贵从生产线的水槽里捡起一个蚕茧说。

  宽甸满族自治县永甸镇碑沟村,在一个山沟沟里,永利丝织品厂就建于其中。小村、小厂,50多人,年产值却高达2000多万元。“年产16吨丝,一吨55万元。”3月28日,在缫丝产线前,刘家贵介绍。卖的不仅是丝,从蚕农手里收购来的大茧,经特殊工艺抽丝剥茧后,蛹还活着,市场价一斤四五十元。

  剥茧易,抽丝难。一颗茧如何抽出千米蚕丝?

  从茧到丝,要经过选茧、漂茧、捋絮、穿瓷眼等多个步骤,才算完成缫丝过程。成丝后,还要经过六七道工序,经检验合格,方可出口外销。“这是个功夫活儿,光漂茧就得五六个小时。”

  从缫丝生产线走至扶摇区,一个盛满水的大水池边,摆放着一框框缠好的蚕丝,摞有一人高。刘家贵说,这些蚕丝需要放到水池里浸泡,去除异味,然后再烘干,由小框倒成大框,以达到合理的出口标准。“全部下来,得一天时间。”

  走完一整套生产流程,最后进入成品室。这里的蚕丝,在历经各种“洗礼”后,被分成等规格的线框,束发一般,舒展开来,泛着淡金色的光芒。

  “一吨丝需要3.3万斤大茧,能出2.5万斤活蛹。”刘家贵说,蚕茧全身都是宝,连茧里的蛹粪都有人收购,用来作饲料,这就是一茧“三卖”。

  柞蚕业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特色产业,辽宁年均产茧量5万吨左右,占全国产量的60%,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大省,年创直接产值25亿元以上,蚕茧加工及综合利用产值100多亿元。东部山区作为我省柞蚕集中分布地,“吃饭靠种田,花钱靠养蚕”,村民放养柞蚕积极性十分高涨。

  “有了这个缫丝厂,咱卖茧更方便,还能在家门口打工。”张秀莲是碑沟村人,作为缫丝工,她一个月能赚六七千元。

  “厂子规模小点,我们打算继续投资,扩厂房,建冷库,到时候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展望未来,刘家贵的“丝”路坚定。

责编:张晓楠

审核:徐晓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一茧“三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