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视点
近日,央视新闻曝光果味电子烟盯上未成年人。在上海、广东、湖南等地调查过程中,一些中学生告诉记者,同学当中吸果味电子烟的大有人在。一些吸电子烟的中学生告诉记者,只要不穿校服,在很多销售场所都能轻易买到电子烟,甚至是调味电子烟。
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电子烟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和可自行添加雾化物的电子烟;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产品。果味电子烟最大的特点就是口味多样,凉爽清香,当电子烟被装扮成“时尚单品”,欺骗性和诱惑性大大增强,使一些年轻消费者浑然不觉自己在“抽烟”,以至于果味电子烟成为不少青少年的第一口烟。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电子烟既然是以“吸烟”为卖点,就必须远离未成年人。这是底线。果味电子烟盯上未成年人,不仅暴露了不法分子无孔不入的逐利冲动,而且对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对电子烟产品“验明正身”的基础上,需要加强全流程监管、实现全方位覆盖。
在某视频平台的一个关于果味电子烟的评论区,记者发现,有大量的账号在回复留言当中,发布了草莓、西瓜、鲜花等表情符号。这些“奇怪”的回复,实则是在传递销售“暗号”。实际上,在诸多黑灰产业链中,都能看到相关的“黑话”和“暗语”。这种“此地无银”的做法,本身就是对网络生态的一种严重破坏。对于网络平台来说,一方面应该强化内容审核、确保用户真实身份,另一方面应该完善商品审核制度、严厉打击各种违规违禁商品。无论如何,平台方不能被“暗语”蒙蔽了双眼,更不能被利益冲昏了头脑。
节目播出后,深圳市烟草专卖局,在国家烟草专卖局的统筹指挥下,围绕“线下堵漏、线上清理、溯源打击”的工作安排,对电子烟经营主体开展全面排查整治;上海市烟草专卖局组织辖区执法人员开展了市场检查,并协同公安、市场监管等执法部门,全面追溯涉案产品供货渠道及走私链条,彻查上游违法源头。
国家明确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对于违法生产和销售果味电子烟的行为,不仅需要加大打击力度,而且有必要顺藤摸瓜砸断背后肮脏的利益链。给法律法规通上“高压电”,为公共安全筑起“防火墙”,才能规范市场秩序,使广大青少年免于果味电子烟的侵蚀和伤害。
(人民网,作者赵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