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在工业园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在广袤田间,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生机勃勃;在恩江河畔,湿地公园内鹭鸟翩飞、游人如织……阳春3月,行走在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的城乡阡陌间,满目青翠扑面而来。
近年来,永丰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畅通“两山”转化通道,努力在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上领跑争先。
深化污染防治,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水清岸绿、碧波荡漾、鱼翔浅底、鸟竞空天……恩江河宛如一条亮丽的风景线。“过去河水浑浊、垃圾漂浮,现在鱼虾成群、童趣乡愁,还经常能看到白鹭戏水。”居住在恩江河畔的村民邓纪华回忆道,“通过持续几年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县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天更蓝、水更碧、土更净。”
近年来,永丰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实施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聚力保蓝天、护碧水、守净土,重现蓝天白云、水清岸绿、鸟语花香的自然风貌,不断增强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月—2月,永丰县PM2.5平均浓度26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100%,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县级饮用水水源地和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达100%,水环境综合指数全省排名第七位,创下历史同期最好成绩。
绿色低碳发展,产业“含绿量”越来越重
永丰是个矿产资源大县,已经探明碳酸钙资源储量达110亿吨,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三。小小的石头,撑起永丰县百亿产值的新材料产业。
“目前,通过招大引强和‘老树发新枝’,培育新材料企业118家、年产值约123亿元,构建从粉体等初级产品,到塑料母粒等中间产品,再到PVC管材、电线电缆、弹性体等应用产品产业链。”永丰县工信局局长桂云表示,目前,全县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73%以上。
“一吨原石市场价为100元,经过加工制成重质碳酸钙每吨价格600元,加工制成轻质碳酸钙每吨价格3000元。”绿色转型发展,让江西势通钙业有限公司尝到了甜头,公司董事长张华细算了一笔账,“不仅对原材料吃干榨尽,还实现了经济效益倍增。”
加速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绿色转型。目前,永丰县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50万千瓦,形成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六大产业链,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加快“两山”转化,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走进永丰县中村乡昌丰毛竹种植专业合作社,一阵阵绵远悠长、沁人心脾的竹香扑鼻而来。
断料、冲条、开片、拉丝、筛选……一根根毛竹被输送进机器中,经各道工序加工后,变成一件件带着原生态又不失现代气息的竹制品。
“我们合作社每年加工毛竹2000多吨,年均可获纯利润二三十万元。”昌丰合作社负责人黎敬丰说,他们融合现代技术和传统工艺,将竹材料转化为竹胶板、竹地板、竹家具等高附加值产品。
“目前,中村拥有各类竹制品加工企业近10家,年产值达1500余万元。”中村乡党委书记彭青华说。
中村乡还通过8万亩竹林碳汇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60余万元。“以前砍竹卖钱,现在护竹‘卖空气’,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村民黎志强笑着说。
近年来,永丰县在全市率先成立“两山”转化中心,永丰淮山、白莲等70多个产品入选《吉安市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创新联农带农机制,构建油茶、毛竹、林下经济等“3+N”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林下经济总产值达40亿元以上;组建矿山开发公司,成立全省首家碳酸钙产业研究院,在全市首个取得国有矿山探矿权,总估值约7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