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珍
三月里,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从经十路乘公交车一路向东去往省美术馆。不过五六站的距离,我期待的展览却延迟了三个多月才去一饱眼福。这场轰动泉城的展览名为“人智时代”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于2024年12月16日隆重开幕。从多种媒介看到,开展的许多天里,参观者排队排到离美术馆入口数百米的经十路,观后皆赞不绝口。
在济南生活了很多年,常对从外地来济南特别是带着孩子来的亲友说,最好去省博物馆或者省美术馆看看。这些地方不仅看展览会大长见识,只进到里面,就能被建筑的雄伟壮美所震撼。
建筑本身就是艺术。
展览分别设在美术馆的一层和三、四层,转来转去看了两个多小时,一双老腿有点精疲力竭,但不得不说,绝对是一场视觉盛宴,非常值得一看。近二百件作品,都是国际视野下的艺术精品,“人智时代”即“人与智能时代”,恰应了当下最热最火的AI概念。正如人们所说,人工智能打破了人类思维的边界,正在成为人类想象的助燃剂,已经介入人类的生活,并且会继续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
对于新生事物,艺术家总是先行一步去想象去感知去表达,且是形象表达。一楼展厅最引人注目的当数邓国源题为《诺亚花园Ⅱ》的作品,晶莹剔透的玻璃房内是五彩缤纷的装置,有梅兰有竹菊有假山有草木,色彩斑斓造型奇特,观者小心地行走于玻璃镜面上,既可以用心地揣度艺术家的创作意旨,也可以脑洞大开自由想象和解读。漫步在三楼四楼的展厅,尽管一般观众对大多数作品“不解其中意”,但并不影响被一件件画面独特、装置奇异的作品震撼并受到启迪。韩国艺术家李承熙的《红竹记忆》,数十根竹竿矗立一隅,高高的,直直的,红中带白,远远地就把你的眼球吸引过去。凝视着,思考着,依然很难看出创作者要表达的主题。用手机扫一下旁边的二维码,其中有这样的表述:希望观者在看到其竹子作品时,能产生一种熟悉却又陌生的感觉,寻求时空与认知思维的融会贯通……一个题为《边界》的装置作品,作者用铁条缠绕起一个矩形笼子,笼内悬挂着一个倒置的三角形铁丝网兜,网兜里放置着很多鹅卵石。构思简单,寓意却深刻。
所有展览中占场地最大、最有特点的是武宁亚的《蜈蚣计划:人、虫、茧》,白色的四方形围板内是由1500件衣服、300双鞋子缠绕的巨大蜈蚣造型,围板外是一幅幅武宁亚先生身穿各种衣服鞋帽的大幅照片。通过介绍知道,作者欲“通过装置艺术与戏仿叙事策略,促使生活在消费社会的当代人进一步思考,应当如何看待过度消费”。
或漫不经心,或绞尽脑汁,看来看去,我终于找到了那群转动的机械羊。这群特殊的羊,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因为我已经在视频中多次欣赏过这件作品,而今天是第一次亲眼见到。那只鲜活的小羊羔,因为喂养原因已被牵走,从墙上的显示屏可以观看作品的原貌。作者孙朗迪生于1999年,现在是中央美院在读研究生,大概是这届展览的最年轻参展者。这个帅气勤奋又才华横溢的小伙儿已被誉为青年艺术家。报考“央美”时,他在油画和雕塑两专业之间选择了雕塑,有人以为,这是他面对油画家的父亲孙建平有“青出于蓝”难以“胜于蓝”的高山仰止,他却说,是因为喜欢,他认为自己这一代人应该用更新更多元的方法来表现当下生活和当代观念。
在这群羊羔面前,我想留影做个纪念。正有三位青春美少女走过来,我便请其中的一位帮忙拍照。顺便问道:“你们是学生吗,哪个学校的?”“美术学院的。”“那你们一定看得懂。”“也看不大懂。”“你们有什么感觉?”“想法新鲜,有创意,美。”此刻我想起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在一条小视频中所说:音乐何需懂?无需弄懂其表现了什么主题,有什么写作背景,只要你觉得好听就可以了。是啊,面对一幅幅艺术作品,不管是静止的画面,还是立体的装置,又或是声光电组合的影像,只要你感觉到了真善美,被作品触动并有所感悟,就达到了观展的目的。
对于艺术家来说,他们的表达既是丰富的又是隐秘的,既是形象的又是朦胧的。
无想象不艺术,无出新不独到。当智商和情商为人们所了解和认同之后,“美商”便成为不可或缺的修养。特别是AI时代的到来,审美成为人类不可取代的特性,经常看看一些艺术活动,当是培养情商的一条路径。4月16日,这场展览就要谢幕,真的希望喜欢艺术的人们不要错过。周海宏先生还曾说:“为什么要学习艺术?很简单,为了幸福。”
新生代艺术家孙朗迪说的“别掉队,快跟上”,则是现实的提醒和艺术的表达。这便是我在“人智时代”展上我所看到和想到的。
(本文作者为山东省作协会员,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