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智能机器人进入家庭还要多久?

■本报记者 廖小涛 薛蕾 北京报道

  3月28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会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接受了媒体的专访。

  问:今年这一轮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技术爆发,是不是说明我国相关产业生态已经比较完善了,还是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王:科技成果转化,从本意上理解,首先应该是强化前沿基础研究的影响。因为,只有有了成果,才有转化的可能。基础研究最后通向应用的时候,需要产教融合,需要市场和产业的需求拉动。在此过程中,就会涉及转化机制、转化所需的人才以及其他方面的支持,比如说资金链、产业链的支持与配套。在这样的过程中,我认为,我国的生态机制正在往好的方面迅速转化。比如,强化原创性基础研究,强调耐心资本的加持,并且充分发挥我国在软硬结合上的供应链和产业链优势以及正在大力推动的技术人才培育等。所以,无论是DeepSeek也好,还是“哪吒”也好,还是宇树科技也好,其实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个的小天才创业案例。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敢于颠覆原有的技术生态和产业生态,并且不断创新求变。当然,在转化生态中的还有一支力量,我们称之为高管创业。高管创业有比较好的产业经验,具有全球化视野。由于他们有企业的管理能力,所以对产业链的资源整合能力非常强。小天才创业更多的可能是从0到1,而高管创业更多是从1到10,因为他们更善于把原创成果和产业直接对接。在此背景下,转化的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对接和支撑,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问:未来3到5年,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技术发展方向?

  王: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因为目前这个产业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因为它的技术体系并没有完全形成,相应的供应链标准也没有形成。在全球范围内,无论美国、中国还是欧洲,其实都在探索中。那么,哪些属于高端价值的主链或门主呢?我认为,第一个是大模型。包括垂类的基于视觉语言的动作模型。第二个是数据。包括合成数据,经校准的数据。第三个是算力。包括芯片和端侧。今后,具身智能机器人并不是固定的,它有可能移动在工厂、移动在危险环境、移动在家庭。这些链主或门主出来后,随后可以去建立相应的公共服务。达到这些条件后,智能机器人很快就能进入到清洁领域、农副产品领域、物流环节等,然后还可以进入商务领域,进入科学实验领域。在这样的生态环境里,更需要我们的人才培育来支撑创新。再配上相应的产业和资金,包括耐心资本,这样的话,可能3到5年后,我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就会形成体系性的变化,甚至会引领世界。

  问:您觉得现在在行业里包括外界,对机器人的认识是不是存在过高的期望值?因为大家看了非常多的炫酷视频,是不是有一些错误的判断?这种现象您怎么看?另外各地都在投入具身智能、投入机器人,这样的现象正常吗?

  王:我们先广义理解一下具身智能,它实际上是机械载体加上人工智能才具有行为的,我们称之为具形智能。这个载体可以是传统的机械臂,也可以是无人机、无人车,甚至可以是数控机床。随着高效制造时代的来临,推动具生智能大踏步进入工业、商务、特种行业。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是一个时代的浪潮。当然,有人对具身智能的理解可能过于狭窄,认为具身智能就是人形,其实它不仅仅是人形。从科学研究的进展来看,人形机器人和电机,还有大模型的融合比想象的要快,无论是美国的特斯拉、辛格,还是中国的宇树、致远、银河等等。未来十年,人形机器人可能在整个人工智能加机器人的范畴,比如说1000万台或者5000万台,它的比例可能只有10%左右。所以,我们对人形机器人的理解就是,它是一个新物种,它属于具身智能大家庭中的一员,它会在未来十年走入到我们的工业和特种行业。只有通过了验证以后,才能进入到家庭。我们需要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它。

  问:随着智能机器人的火爆,人们都有一个憧憬,希望有一天机器人可以走进我们的生活,包括像你说的照顾老人,做一些家务等等。您觉得离这一天还有多远?还需要突破哪些障碍?

  王: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人们希望机器人进入到家庭,帮助看护老人,帮忙收拾家务等。但我理解,这方面还有相当的距离,我不清楚会是10年、20年还是30年。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第一,作为具身智能机器人,其实它更多的目的是去替代人类从事危险、单调甚至厌恶的工作。但是,如果让机器人完全替代人,那人又能干什么呢?人还是需要有自己喜欢的、安静的、专注的工作。第二,从技术形态来看,现在整个具身智能的技术形态的定义还都是分散发展,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人们之所以希望人形机器人进步,就是希望它是一个新的物种。这样的话,可以重构所有的供应链。一个物种进入到工业和生活以及消费领域以后,最重要的其实首先是降本增效、提高效率。所以,从社会和人性的角度以及技术体系来讲,具身智能机器人进入家庭还有一段距离。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现场拍摄

来源:《金融投资报》 http://jrtzb.com.cn/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智能机器人进入家庭还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