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建立完整高效的校园新闻传播新体系

□ 刘金光

高校校园新闻是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引导校园舆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展示大学文化精神的重要渠道,具有传递信息、弘扬正气、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多重功能,在高校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繁荣了融媒体信息传播,对高校的新闻传播工作也带来深刻的影响。融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对高校新闻传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高校需建立更完整、更高效的校园新闻传播体系,以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促进高校新闻传播工作的创新发展。

抓住新机遇 把握新媒体传播特点

传播渠道多元化。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已难以满足当下多元化的传播需求,甚至在小红书、B站等平台的冲击下,曾经被界定为“新媒体”的微信、微博都不再“新颖”,难以覆盖大学生群体。新媒体平台凭借其即时性和便捷性,已经深刻嵌入到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日常中,也理应成为高校新闻传播的新阵地。这种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可以为校园新闻插上“翅膀”,使其能够覆盖更广泛的受众,极大地提升新闻传播的效率和影响力。同时,新媒体平台允许用户与平台之间进行双向互动,这种有效的互动机制使用户更积极地参与到新闻传播的各个环节中。

传播形式多样化。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为高校校园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高校可结合新闻内容属性和受众需求,选择最为适合的传播形式,使新闻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如对于重大事件或热点新闻,可丰富采编手段和记录方式,实现一次采写、多次分发,以音视频、图片、文字、H5等契合不同平台特征的表达形式讲好校园故事。通过构建多平台宣传矩阵,既能展现重大事件的宏大场面,又能深入挖掘事件背景和意义,提升新闻传播的效果。

传播速度即时化。新媒体平台的实时性特点让校园新闻能够更快速地发布和传播,满足受众对信息时效性的需求。高校可以借此及时传播校园动态和发展成果,更好地与受众沟通。同时,即时传播也有助于高校快速回应社会关切,提升学校的良好形象。

受众需求个性化。当下,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特点,为高校校园新闻的传播提供了新的目标方向。传统的“内容为王”理念某种程度上让位于“用户为王”,高校可以借助平台数据分析和第三方技术手段进行综合研判,针对用户行为习惯和感兴趣的话题生成“用户画像”,有针对性地策划新闻内容和原创选题,推送符合受众需求的内容。

迎接新挑战 紧盯痛点难点问题

融媒体时代为高校校园新闻传播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这对高校校园新闻传播的理念、方式、技术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过载导致新闻选择困难。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海量的信息让受众在面对新闻选择时感到迷茫,难以短时间内迅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内容。对于高校而言,意味着要更加注重新闻选题的筛选,提高新闻的质量与价值,从而吸引受众关注、引起受众兴趣。

舆论引导难度增加。融媒体时代,校园舆情发生频率高、发酵速度快、可预防性差。一旦新闻内容比较敏感、存在争议,极易引发网络舆论关注,对高校产生较大负面影响。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也使得舆论引导和管理难度加大。面对舆情,高校应该走出“封删堵”的“死胡同”,做好新闻舆论的动态监测和正向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维护校园稳定和良好形象。

技术更新迅速带来挑战。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挑战。高校新闻宣传部门要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应用新的数字化技术,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和效果。同时,高校新闻宣传部门要注重数字化技术应用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实现高校新闻工作的数字化转型与发展。

新闻传播理念需要转变。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强调信息的单向传递,而融媒体时代则更加注重信息的双向互动和交流。高校新闻工作要适应新闻传播理念的转变,注重受众的需求和体验。同时,高校还需要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研究和应用,探索适合融媒体时代的高校新闻传播模式和策略。

探索新路径 提升新闻传播影响力

完善新闻传播机制,提高传播效率。要建立完善的新闻传播机制,包括新闻采集、新闻编辑、新闻审核、新闻发布等机制,并对每个机制的具体操作流程及责任人进行明确的划分和界定。要畅通新闻选题征集和爆料渠道,力争对校园内出现的新闻素材早发现、早采集、早发布,确保信息的时效性。要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做好新闻的审核把关,保证校园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避免出现事实性错误和表述失当。要建立新闻传播矩阵,发挥校内各级校园媒体和校外新闻媒体的作用,对校园新闻进行多渠道的发布及互动。

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高传播能力。要建强新闻工作队伍,不断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开设新闻传播类选修课、微课等课程,为在校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技能提供通道。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开展实战演练等活动,邀请新闻业界的专家来校为师生授课,助力提升教师通讯员和学生通讯员的新闻素养。结合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新闻实践。开展校园网络文化节以及新闻稿件写作、摄影比赛等活动,提升师生的创新意识。盘活社会资源,积极推荐优秀师生到国家和省市主流媒体实习锻炼。

创新新闻传播内容,丰富传播形式。要注重新闻传播内容的创新,挖掘校园内的新闻热点,传播校园内的新闻亮点,给受众提供有趣、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信息。在选题创新方面,围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等方向,可持续关注学术研究、科技创新、文化活动等内容,既要在“面”上有校园新闻的广度和跨度,同时也要在“点”上有深度报道的深度与厚度。在内容创新方面,高校还应注重国际传播内容的挖掘和制作,在上级相关部门指导下,探索与实践国际传播新模式。在新闻传播形式创新方面,高校新闻传播工作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文字叙述,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进行呈现,适应不同新媒体平台的宣传风格,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

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要加强对校园舆论的引导和管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努力为学校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营造有利条件。要坚持舆情危机预防和舆情应对处置并重,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新闻信息发布前全面研判化解相关风险点。要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社交媒体分析工具,及时了解和分析校园新闻在网络上的传播情况和受众反馈。要做好舆情应对处置预案,梳理汇总高校舆情案例库,按照高校可能发生的舆情风险,分类别做好应对处置预案。一旦发现负面舆论或争议话题,要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引导和管理,如发布官方声明、组织专家解读等,避免舆情扩大化。同时,高校还要加强与校外媒体的合作和交流,为校园新闻的传播与危机公关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加强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提升新闻传播效果。要适时创建融媒体中心,积极谋划“路线图”,强化工作保障,走出一条适合学校发展实际的融媒体发展道路。要建设“操作台”,建立一套集统筹调度、融媒发布、舆情应对、政务服务、公众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统一指挥平台,着力提升工作实效。要优化“生产线”,在人员配置上打破科室壁垒,在内容生产上实行选题统一调度,在信息分发上充分发挥媒体矩阵作用,全力打造精品内容。要看好“风向标”,关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动态,及时探索和尝试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受众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进行分析,为给受众精准推送新闻提供技术支持。

协同推进高校网络思政中心建设,促进思政教育与新闻传播融合。高校网络思政中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应与新闻传播体系融合,与高校融媒体中心协同推进。一方面,网络思政中心可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校园新闻报道,通过讲述校园内的感人故事、先进事迹等,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多样性和互动性,网络思政中心能够开展丰富的线上思政教育活动,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方式,提升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新闻与网络信息办公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建立完整高效的校园新闻传播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