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加
法源寺盛放的海棠花
龚自珍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诗人,道光九年(1829年)进士,在京任职多年,从内阁中书到礼部主事,直至道光十九年(1839年)辞官离京。他在北京写下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其中有不少是专门描写海棠之美的。
三访法源寺
海棠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自古素有“花中神仙”之誉。海棠品种资源丰富、地理分布广泛,特别是海棠在北京有着深厚的渊源,龚自珍曾有诗写道:“词流百辈花间尽,此是宣南掌故花。”当时宣南法源寺、花之寺,都以海棠负有盛名。
更早时候,北京海棠不是很多,辽圣宗耶律隆绪之后,北京西山的海棠树才繁茂起来。据说他的第十个女儿,小名“菩萨”,长得十分聪明美丽,但是长到十四五岁时,尚未出嫁便夭亡了,葬在西山。从此那里的海棠便繁盛起来,不但春日作花缤纷艳丽,而且秋日结果也垂实累树。后来这里还盖了庙,叫作无相寺。这里的海棠又被引种到城里的各个园林寺观,“西府”“铁梗”“垂丝”等,便盈都下矣。
这个传说故事十分凄美,赢得了爱海棠的龚自珍关注,他曾吊以诗曰:“菩萨葬龙沙,魂归玉帝家。余春照天地,私谥亦高华。大脚鸾文靿,明妆豹尾车。南朝人未识,拜杀断肠花。”
明代时,北京的海棠以报国寺、韦公祠最著。清初吏部尚书、画家、诗人王崇简曾写诗道“凤城西南报国寺,海棠双树芷幽邃”。“燕京此花驰声价,韦祠为最此为亚”。写的就是这两处名胜海棠花。
龚自珍出生官宦家庭,16岁时他跟随做官的父亲来到北京,备考顺天府乡试,这正是敏感好奇又雄气英发的少年青春,他来到了法源寺。此时正是春暮海棠盛极而衰的时刻,微风起花如雨,深深震撼了他。
法源寺位于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段东侧,始建于唐,原名悯忠寺。清时,乾隆帝曾在此栽植两棵西府海棠,便开始以海棠花称颂一时。清翰林院编修、诗人洪亮吉曾写诗赞道:“海棠双树忽绝奇,花背得红面复白;岂惟花色殊红白,日午晓露光犹澈。”龚自珍后来又两次来到法源寺赏海棠花,对法源寺的海棠记忆尤深。他曾写下《悯忠寺海棠花下感春而作》:“词流百辈花间尽,此是宣南掌故花。大隐金门不归去,又来萧寺问年华。”
邀友花之寺
道光七年(1827年)三月二十七日,正是海棠盛极之时,龚自珍与朋友金应城、汪潭、朱祖毂和族弟龚自谷,在丰宜门外一里三官庙的花之寺聚会,观赏海棠花。此后龚自珍还与朋友三次在春天来到这里,聚赏海棠花。
三官庙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名为大慈延福宫,因供奉道家的天官、地官和水官,故又称三官庙。庙不大,但一度香火旺盛,香客如云。《清稗类钞》记载:“京师‘花之寺’,曾经曾宾谷重修,俗呼‘三官庙’。壁悬宾谷诗帧,花木盈庭。”其中海棠为最,后被称为花之寺,成为文人雅士慕趋之地,因此有了“崇效寺的牡丹,花之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法源寺的丁香”这一说法。与龚自珍同时代的杨懋建看过三官庙的海棠后写道:“南西门外三官庙,海棠开时,来赏者车马极盛。”
清礼部侍郎、诗人周寿昌《花之寺看海棠》一诗,堪称描绘寺内海棠的佳作:“花之寺里海棠树,老佛坐看三百年。虬舞槎枒俯高阁,燕翻红紫烂诸天。偶因微雨破春寂,便放东风入酒颠。满眼芳菲感禅悦,却听笙磬咽流泉。”
龚自珍和朋友们第一次在花之寺聚会赏海棠花时,大家都很高兴,喝酒吟诗赏海棠,突然一阵大风起,海棠花瓣落满地,别有一番奇异的景象。龚自珍惊呆了,思如泉涌,落笔如飞,写下了《西郊落花歌》:“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真是写得大气磅礴、惊天动地、生动活泼,把海棠落花写出了新境界,同时也把他自己的理想抱负和生活境遇都写了进来。
清代北京很多寺庙都种植有海棠,这些地方就成了北京人春天赏海棠花的好去处。除了法源寺,位于西直门外高梁桥西三里极乐寺的海棠也非常著名。据《清稗类钞》记载:“京师西直门外极乐寺海棠,奇品也,相传寺僧以苹果树接种,开时雪肤丹颊,异色幽香,观者莫不欣赏。”《光绪顺天府志》也载:“极乐寺惟海棠数十株,暮春三月,拆苞吐馥,艳如赤霞,娇如晴雪,夕阳万点,尽收其中。”
离京后的思念
龚自珍在北京居住时间累计近30年,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以至都不愿出京任职。道光九年(1829年),龚自珍中殿试三甲第十九名,赐同进士出身,朝廷要他去地方任知县,他却呈请仍继续担任内阁中书。几年后,朝廷要他赴京外任同知,升正五品,他依然坚持继续担任六品礼部主事。
道光十九年(1839年),龚自珍叔父龚守正升任礼部尚书,根据朝廷引避制度,龚自珍就不能继续留在礼部任职,于是他辞官离开北京。
离京时,原本就情感炽烈的龚自珍深情写道:“进退雍容史上难,忽收古泪出长安。百年綦辙低徊遍,忍作空桑三宿看。”写出了他一家与北京的渊源,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北京的不舍与眷念。
离京不久,龚自珍就开始怀念北京的胡同小巷与风光景致,以及北京的海棠花。龚自珍应该是古代诗人中最爱海棠的一位,尤其偏爱北京的海棠。在返回老家的途中以及南归后,他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命名为《己亥杂诗》,其中就有两首点明忆写北京的海棠,生动描写海棠繁花满枝胜景的名句有“叱起海红(海棠的别名)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女墙百雉乱红酣”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己亥杂诗》第二○六首,副题是“忆海棠”,写道:“不是南天无此花,北肥南瘦二分差。愿移北地胭脂社,来问南朝油壁车。”写这首诗时,龚自珍正在整修羽陵山馆以便居住,为此四下访求花木,致使他平时喜爱的各种花卉尤其是北京的海棠花,一一浮上心头。他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南方不是没有海棠,而是其饱满程度却比北京的海棠大约相差二成;他真想把北京的海棠移来,使其与江南的海棠作伴。可见他对北京海棠的怀念之深。
后来,龚自珍偶然看到他早年到法源寺赏花时收藏的海棠花瓣,这是一位朋友所赠,于是有感而发,提笔写道:“人天无据,被侬留得香魂住。如梦如烟,枝上花开又十年。十年千里,风痕雨点斓斑里。莫怪怜他,身世依然是落花。”前面他还写有序言:“偶检丛纸中,得花瓣一包,纸背细书辛幼安‘更能消几番风雨’一阕,乃是京师悯忠寺海棠花,戊辰暮春所戏为也,泫然得句。”
龚自珍的一生颠沛流离、久不得志。所以这首词写得很是伤感,读来也是令人感慨万千,这也许正是他对自己一生最深刻的人生体验与苦痛社会感触的反思吧。
如今,龚自珍离去已经一百八十多年了,北京海棠花依然是人们的最爱,目前北京主要赏海棠花的地方有:元大都遗址公园、陶然亭公园、北京植物园、中山公园、颐和园、宋庆龄故居和香山碧云寺等,每到春天,人们就会热衷于到此观赏海棠花,一睹芳容。本版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