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评论丨AI革命并非单极叙事,多元竞争才是未来

周城雄(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2025年3月,在被称为“AI界超级碗”的英伟达GTC大会上,从Blackwell Ultra GPU的发布到Rubin架构的预告,从硅光交换机到开源机器人模型,英伟达的技术矩阵不仅揭示了AI算力需求的指数级增长,更预示着全球产业链即将迎来的深度重构。

自年初DeepSeek火遍全球以来,“算力平权”成为了科技圈热词。算力平权旨在通过技术优化和资源普惠,降低算力获取门槛,但AI智能体(Agentic AI)的复杂性(如多步推理、工具调用)导致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根据黄仁勋在GTC大会的预测,AI智能体的推理需求较传统模型高出至少100倍,甚至可能达到数百万倍。这种矛盾推动行业探索更高效的算力分配模式,例如通过边缘计算降低延迟,或通过算法优化减少冗余计算。

这种需求跃迁直接驱动硬件架构的革新。此前英伟达发布的Blackwell Ultra GPU,宣布将推理速度较上一代提升50%。但硬件升级仅是开端,操作系统也是关键,通过动态分配GPU资源,在运行DeepSeek-R1模型时将单卡token生成量提升30倍。这标志着算力竞争已从单纯堆砌硬件转向“算法—硬件协同优化”的新阶段,云计算厂商(如AWS、微软)通过弹性算力租赁满足中小企业的平权需求,而硅光技术则从底层降低算力成本。

可以看到的是,AI智能体的落地正在重塑产业链价值分配。在硬件层,英伟达与台积电、康宁合作的硅光CPO交换机,能效提升3.5倍,为百万GPU集群扫清网络瓶颈。这种技术卡位使其在数据中心市场形成“芯片+光通信”的双重壁垒。而AMD、谷歌TPU阵营则通过定制化芯片争夺边缘计算市场,如高通AI引擎已大规模渗透至工业机器人。

软件与服务层的变革则将更为剧烈。开源机器人模型Isaac GR00T N1的发布,将人形机器人开发周期大幅缩短。富士康通过该模型构建虚拟工厂,实现生产线数字孪生,这正是“物理AI”落地的典型场景。与此同时,英伟达与迪士尼、DeepMind联合开发的Newton物理引擎,通过超实时触觉仿真,将机器人训练效率提升70倍。开源生态的繁荣,正在催生无数中小型AI智能体开发公司,形成“巨头定标准、长尾做应用”的新格局。

当然,这对许多传统行业而言会带来颠覆与深度融合。首先是劳动力的转型升级,AI智能体可以完成电商、客服等领域的基础工作,但同时将催生“人机协作”新工种(如AI训练师、系统运维)。其次是供应链重构,具身智能推动机器人核心部件(如伺服电机、传感器)环节,中国厂商(如绿的谐波、宇树科技)正加速扩大市场份额。汽车企业利用协作仿真平台,可以有效缩短自动驾驶模型训练周期,并通过AI优化焊接工艺;在医疗领域,一些医疗仿真平台应用,正使X光诊断准确率进一步提升,有助于破解基层医疗资源短缺难题。这些案例证明,AI智能体不再停留于虚拟世界,而是通过“感知—决策—执行”闭环深度介入实体产业。

毫无疑问,技术突破与政策红利的叠加,正催生新一轮产业风口。硅光与量子计算成为基础设施升级的核心。机器人开源生态则引发“安卓时刻”,Isaac GR00T的开源使开发者可基于定制数据训练专用机器人,预计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

区域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同样值得关注。深圳宣布2025—2027年落地50个十亿级具身智能场景,上海张江人工智能岛已聚集120家人工智能企业,未来集聚企业将超2500家。这种“政策驱动+资本聚集”模式,可能重构全球AI产业链地理分布。

繁荣背后也存在巨大的变数。Blackwell Ultra的液冷系统使数据中心建设成本增加,人形机器人量产成本仍需大幅下降才能突破市场临界点,DeepSeek等开源模型以1/10成本实现同等推理性能,正在动摇英伟达的定价权。如何在技术领先与生态开放间取得平衡,将是巨头们面临的核心挑战。

已经过去的GTC 2025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AI产业演进的内在逻辑:从“工具智能”到“行动智能”的跨越,本质是AI与物理世界接口的质变。英伟达通过“芯片+软件+生态”的三位一体布局,试图成为这场变革的基础设施提供者。但产业革命从来不是单极叙事,开源社区的创新活力、传统巨头的转型决心、政策红利的区域差异,正在共同绘制一幅多元竞争的未来图景。

“AI工厂不是终点,而是新世界的起点。”当百万GPU集群开始思考,当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进入车间,当硅光子穿透数据中心铜墙铁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狂飙,更是一个文明级工具的重生。这场始于算力的革命,终将重新定义人类与智能的共生边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评论丨AI革命并非单极叙事,多元竞争才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