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435亿明星公司崩了,暴跌99.7%

这个行业,换马斯克来干估计都不行。

作者丨祝枝杉

美国知名基因检测公司23andMe上周日申请破产,CEO安妮·沃西基辞职。

周一开盘后,股价立马崩了,暴跌50%。

如今,23andMe市值已经不足2000万美元,相比最高点暴跌了99.7%。

23andMe申请破产的原因很简单:没找到商业模式,并且董事会觉得将来也找不到商业模式。

-01 -

23andMe曾经是明星公司。

2006年,沃西基和几位搭档创办了23andMe,做基因检测。当时正值人类全基因组测序计划取得重大进展,全世界都认为基因组测序将在医疗等多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沃西基出生于1973年,1996年毕业于耶鲁大学生物学专业。毕业后在知名基金Passport Capital做投资顾问,负责监督医疗保健投资,重点关注生物技术公司。

沃西基不是简单人物,前夫是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亲姐姐是谷歌高级副总裁、YouTube CEO苏珊·沃西基。

公司起名23,是因为人体细胞有23对染色体。当时,23andMe的产品很新颖:通过基因检测让人了解自己的家族史。比如硅谷创业者通过基因检测可能会发现,自己有日耳曼人血统。美国是移民国家,像特朗普祖上来自德国、拜登祖上来自爱尔兰、奥巴马有肯尼亚血统,的确有相当一部分美国人会对自己从哪里来感到好奇。

23andMe的起点很高,创办之后拿到了医药巨头葛兰素史克3亿美元融资。红衫资本、谷歌、药明康德、因美纳等知名企业或机构也曾重金押注。前前后后融了十几亿美元。

沃西基信心很足,她认为通过 DNA 检测,为消费者提供预测潜在遗传疾病的信息,可以 “彻底改变医疗保健”。

2008年,23andMe推出基因检测试剂盒,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发明。

从 2015 年开始,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开始批准 23andMe 的健康相关检测,包括囊性纤维化、镰状细胞性贫血、某些癌症、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和乳糜泻的风险。2018 年,23andMe 与葛兰素史克达成了一项为期四年的合作,共同开发新药。

2021年,23andMe通过收购特殊目的公司的方式上市,上市后其股价一度飙升,公司市值曾达到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35亿元)。

尴尬的是,23andMe创办至今,为1500万用户服务过,却从来没有盈利,累计亏损23亿美元。

除了财务困境之外,23andMe基因数据库数据泄露也引发了社会震荡。2023 年 10 月,黑客获取了近 700 万用户的信息,用户极为愤怒,集体起诉了23andMe,最终达成3000万美元和解。

沃西基曾经找新山资本,想把23andMe私有化,以便慢慢改造,实现商业化。但后来,新山资本不想买了。3月初,沃西基还提出以每股41美分的价格,她自己盘下来私有化,但没有成功。

根据破产申请,23andMe的资产估计在 1 亿至 5 亿美元之间,负债估计在 1 亿至 5 亿美元之间。

-02 -

为什么当初的明星公司,会走到这般田地?

首先,23andMe提供的是一锤子买卖,完全没有复购可言。无论是最开始的测祖源还是后来推出的疾病风险预测,用户花了99美元,知道了自己的祖源、知道了自己患某种疾病的风险,就完事了,不会再有第二次购买了,因为这玩意不需要测两次。

其次,23andMe提供的不是刚需服务,很多人不需要知道祖源,想知道的,也就是多一个猎奇的谈资。而且它只提供信息,不解决问题。我知道患某种疾病的概率比较高,但23andMe无法提供精准诊断或后续医疗服务。

第三,竞争多。消费级基因检测门槛不高,市场逐渐饱和,用户兴趣被更垂直的服务(如癌症筛查、肠道微生物检测)分流。例如,新一代公司专注特定疾病领域,而23andMe的“广而不精”模式难以满足专业医疗需求。

这几条理由,决定了23andMe难有很大的用户群体、也难有持续的收入来源。美国3.4亿人,有1500万人用过它的服务,已经算不错了。

23andMe想过把它获得的用户基因数据卖给药企研发药物,然而,用户数据的使用面临伦理争议(如隐私保护)和技术限制(消费级基因芯片的精准性不足),实际转化效率低。尽管80%用户同意数据用于研究,但数据质量不足以支持药物开发,与GSK合作的50个项目无一上市。

-03 -

到底是23andMe的沃西基一伙人不行,还是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就做不起来?

首先告诉大家,祖源基因检测确实不怎么挣钱。23andMe的最大对手叫Ancestry,是全球最大的基因检测服务商,有1800万用户数据,年收入超过 10 亿美元。

10 亿美元!你还说不挣钱?

Ancestry一开始压根不是生物赛道的,人家是通过文献整理做家谱的,用户可以在网站上看到自己的家族源流,属于文化历史赛道。2009年,Ancestry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只有 1 亿美元。

2012年,Ancestry才开始做祖源基因检测,并以 16 亿美元的价格完成私有化。2020年,知名私募基金黑石集团以47亿美元收购Ancestry 75%的股权。

Ancestry和23andMe,为什么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真相是Ancestry有 8亿美元收入是给会员做家谱的收入,2亿美元是祖源基因检测收入。

用户需要持续订阅才能访问家谱数据库、历史记录和遗传数据更新。而且Ancestry的很多用户是摩门教信徒,在美国属于富裕阶层(比如万豪酒店的万豪家族),家族意识很强烈。

Ancestry拥有数十亿条历史档案(如人口普查、移民记录、战争档案等),这使其在全球家谱研究市场几乎没有直接竞争对手。其数据的独特性为用户提供了强大的粘性,同时也吸引了希望利用这些数据进行研究的机构和企业。

如果剔除 8亿美元,Ancestry十有八九也得赔,光做祖源分析,这生意确实难做。中国也有类似的公司,我身边的不少朋友用过23魔方、各色、微基因等几家的产品。

不做祖源检测,专门面向消费者做健康基因检测,行不行?可以,比如美年健康旗下的美因基因,就是中国最大的的消费级基因检测与癌症筛查基因检测平台。2022年6月,美因基因在港股上市,目前市值17.6亿港元。

美因基因提供营养与代谢检测、癌症风险评估、慢性疾病易感性、药物遗传学检测及传染病检测,还有癌症筛查。2024年上半年,美因基因收入1.07亿元,利润3700万元。

严格来说,美因基因不是B2C,而是B2B2C,很大程度上是靠着“爸爸”美年健康向企业销售体检服务,把基因检测搭售了。类似的个人服务药明康德、华大基因也有,但在他们那儿不是核心,他们还主要还是跟B端合作。

为什么消费级基因检测这么难做?最主要原因还是基因与疾病的关系不确定,检测公司的检测深度不够高,难以解决痛点。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文还参考了《市值不足上市时的2%,硅谷明星基因检测公司23andme濒临破产》(硅谷101)、《揭秘黑石史上最大单笔收购案:你的基因能值47亿美元?专家解读》(深科技)等相关内容,一并致谢。图片源自微信图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435亿明星公司崩了,暴跌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