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在河北港口集团曹妃甸港矿石码头股份有限公司宋涛创新工作室,一张张发明专利证书静静地摆在桌子上。“这张是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给韩立涛的专利授权证书,他发明了一种新型桥式卸船机操作方法,还获得了国际专利认证。他和同事一起,利用这个发明,铁矿石接卸效率大幅提高了16%。”曹港矿石码头装卸部部长曹巨华对记者说。
提高矿石接卸效率有“诀窍”
一张韩立涛的照片,挂在宋涛创新工作室墙上,格外引人注目。他坐在卸船机司机室里,转身面对镜头,双目炯炯,英气逼人。“拍这张照片时是2015年11月16日,那时,40万吨‘宏远’轮,靠泊在曹妃甸港矿石码头三期5#泊位,开始卸船作业”,曹巨华说。在这次接卸作业中,韩立涛和团队创造了每小时卸载13051吨的铁矿石世界接卸记录。“之后,2021年另一艘40万吨矿石船‘远见海’号开始接卸作业,韩立涛和团队再次打破了这一纪录,作业效率提高到了13149.7吨/小时。”曹巨华说。“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的诀窍是什么?”面对记者提出的问题,韩立涛站在宋涛创新工作室的卸船机模型面前,对记者说,就是“快、准、紧、稳”的操作技巧,和“奇偶成行,隔行抓取”的抓料技巧,这种工作方法大幅度提高卸船机抓取物料的作业效率。6台卸船机同时作业时,把相邻舱的卸船机作为一个整体,统一换排作业,所有卸船机可以最大程度地抓出舱内的物料。作业中每个环节紧密衔接,操作中最大程度实现联动,把握每个细节,再运用抓料技巧,才保障了抓料卸载作业效率的提高,一再打破行业纪录。
潜心钻研练就“绝活儿”
2012年,从学校毕业的韩立涛来到了曹妃甸港,成为了曹妃甸港第一批卸船机司机。勤奋好学的他,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深入钻研操作技能,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自我“充电”,工余时间抓住练车机会磨炼技能,在家闲暇时继续学习操作、机械的理论知识。“卸船机抓料时钢丝绳长度40—50米,抓斗开度近7米,从近20米的舱口进入货舱内部‘掏’出铁矿石,我要在司机室,紧盯住抓斗的运行,抓斗连同货物总重达到72吨左右,它会晃,怎样在抓斗运行时利用抓斗晃动‘悠着的状态’,将抓斗取料效率最大化?”韩立涛说,“我就日思夜想,画图计算,经过几年的积累实战,逐渐摸索总结出了操作中的四点提效法则:进舱快、打点准、闭斗紧、出舱稳,充分利用设备的联动操作缩短传统抓料时间。与此同时,针对各种船舶物料的特性,我还总结出了一套‘奇偶成行,隔行抓取’的抓料方法,根据物料比重提高单次抓取物料的重量。这种合理运用设备操作技巧和货物抓取技巧的‘卸船机提效操作法’,在实际生产中实施效果显著,”经测算,“卸船机提效操作法”可提高卸船生产效率16.6%,每年节约电力57万kwh,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增强了公司在行业内的综合竞争力。
团队协作创新,涌现最美“群星”
韩立涛的创新成果和不懈努力,为他赢得了很多荣誉,他被评为全国交通技术能手、河北省最美河北省国资委青年岗位能手、十大杰出工匠、曹妃甸区十佳工匠。在他的身边,宋涛创新工作室内,团队协作涌现出和他一起的众多技术能手,如群星璀璨,展现出来一线职工创新之美。宋涛,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拥有多项发明专利、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曹巨华,拥有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荣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河北省技术发明三等奖。 郭东方,拥有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3项,获河北省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展演金奖、河北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吝涛,拥有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3项,获中国海员建设工会职工创新成果三等奖、唐山职工创新成果三等奖。杨庚,拥有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十余项,荣获唐山市曹妃甸区第一批优秀区管专家、入选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河北省能工巧匠、全国交通建设工匠、荣获河北省技术发明三等奖、河北省职工创新成果二等奖三等奖。
正是众多像韩立涛这样的职工技术创新能手,在工作中勤于钻研,日复一日不断努力,才铸就了唐山港货物吞吐量稳居世界第二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