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谢晓玲
春寒料峭时节,永昌县的温室大棚里已是生机勃勃。在永昌县六坝镇金昌海量陇丰农牧科技公司的育苗基地,科技特派员胡亚梅正蹲在苗床前,仔细察看中甘15号幼苗长势。
“种子和土壤消毒是防治黑根病的关键,特别是要避开茄科作物连作土壤。”胡亚梅边示范边向育苗员陈玉红传授技术要领。
陈玉红感慨道:“现在有了科技特派员护航,育苗时心里踏实多了。”
眼下正是春耕春管关键时节,永昌县科技部门组织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送技下乡,为农户提供“一对一”现场技术指导。
在永昌县水源镇甘肃德源农业科技公司的辣椒育苗基地,科技特派员孙花正带着温度计穿梭于大棚间。“倒春寒天气要特别注意保温通风,温度波动超过3摄氏度就会影响苗情。”她手把手指导工人调控棚温,确保幼苗健康生长。
公司总经理蔡子龙告诉记者,正是科技特派员的全流程跟踪服务,让企业培育的种苗优质率大大提升。
春耕时节,科技特派员们开启了“连轴转”模式。他们随身携带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个基地的情况:东寨镇双桥村的冬小麦进入返青期,需要指导水肥管理;红山窑镇马家坪村的马铃薯种植中易出现亩弱现象,需提醒种植户选好种;六坝镇地膜回收企业遇到分拣难题,亟待技术攻关……对于现场能解决的问题,他们立即开出“技术处方”;遇到复杂难题则迅速联系科研院所协同攻关,确保每个技术堵点都能及时疏通。
在粮食安全主战场,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支撑作用尤为显著。
“越是长势喜人的麦苗,越容易发生病虫害,所以一定要加强田间管理,防止虫害滋生……”在永昌县东寨镇高标准农田里,科技特派员陈建平向种植户们耐心讲解着冬小麦种植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新技术。
“在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我们合作社试种的冬小麦产量逐年提高,种植技术也越来越成熟。”永昌县东寨镇丰泽园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琰忠说,“现在种地遇到难题,首先想到的就是找他们。”
在永昌县六坝镇庆源丰高效节水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地膜回收车间,科技特派员杜儒学与企业技术人员反复调试生产线参数。“回收地膜的杂质含量必须控制在3%以下,才能生产出合格的滴灌带。”杜儒学说。通过推广“加厚地膜使用—专业回收—资源化利用”模式,全县农膜回收率从60%提升至85%以上,真正实现了“白色污染”变“绿色资源”。
人才下沉带来的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有发展理念的升级。科技特派员团队推动建立的15个试验示范基地,成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孵化器”。近三年,全县累计引进蔬菜、饲草等新品种230个,开展20余项种养试验,苜蓿科技小院、奶绵羊科技小院等新型研发平台相继落地。
永昌县科技局副局长刘莉介绍,通过“科技特派员+项目+企业+农户”服务模式,全县已有百余项专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转化应用,科技进步对县域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