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一个家庭农场的三次转型

转自:贵州日报

申修权为顾客准备牛肉火锅。

凤冈县融媒体中心 饶云 摄影报道

春日的遵义市凤冈县城牛肉汤锅美食城,空气中弥漫着牛肉的香味。

凤冈三磴石牛肉汤锅总店的老板申修权接待完几波客人后,坐在门店的沙发上休息,拿出手机打开APP,农场内的牛儿便尽收眼底,农场各项数据也呈现在眼前。

1974年出生的申修权是凤冈县花坪街道东山村人。当前,他除了是三磴石牛肉汤锅总店的老板,还经营着位于东山村的凤冈县爱心家庭农场,现有存栏牛76头。

“我既经营着老家的农场,又经营着县城的牛肉汤锅店,从生产端做到销售端,是农场一次又一次成功转型的成果。”申修权说,家庭农场成立8年来,他一直奔跑在创新转型的路上。

谈起农场的第一次转型,申修权记忆犹新。他于2017年成立凤冈县爱心家庭农场,但刚开始时走了不少弯路。由于不懂得如何选牛,在市场上,不管是杂交牛还是土母牛,他是“有眼缘就买”;又由于不懂科学喂牛,牛儿越喂越瘦。

2022年,农业部门发布了“肉牛产业标准化技术推广”榜单。贵州省畜禽遗传资源管理站组建了掌握各项相关技术、优势互补的“智囊团”,其中有擅长饲料配比的,有擅长牧草种植的,还有擅长给牛治病的,帮助农户系统性地学习和提升。

在“智囊团”的帮助下,申修权不仅学会了根据牛的生长阶段设计饲料配方、给牛打针治病,还掌握了牛的发情鉴定和助产技巧。特别是“智囊团”推荐饲养西门塔尔等优良品种牛,体格大、生长快、肌肉多,让申修权养殖效益大增。这是农场的第一次转型。

申修权介绍,他饲养的牛,每一头都打上了耳标,配备了“身份证”,农场还安装有AI智能摄像头、环境传感器等电子设备。这样,他随时随地都可以了解牛舍中的各种情况。

这一切都得益于2023年初,政府部门帮助他联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贵州有限公司,运用5G+AICDE技术,在农场里搭建山地特色的智慧肉牛养殖平台,结合微型检测站、高清云监控等应用,对肉牛的进场圈养、繁殖管理、疾病免疫等环节实现了全程跟踪服务。农场养殖更科学,实现肉牛饲、养、销一体化管理,从“传统养殖”变为“智慧养殖”,实现了第二次转型。

“以前没有智慧设备的时候,我每天都要往返家里与牛圈至少三次,观察牛的动向、粪便、采食量等。现在有了智慧设备,我在外面也可以通过手机查看牛场动向。”申修权说,再加上养殖场还有工人,他放一百个心在外边安心赚钱。

在申修权的带动下,东山村80多户村民加入养牛行业。但是,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活牛价格走低,跟申修权一样,大家的效益都打了折扣。

牛肉汤锅是凤冈县的一道传统美食。为打造凤冈牛肉餐饮品牌,推进肉牛产业提质增效,2024年凤冈县在城区建起了牛肉汤锅美食城。申修权感觉机遇来了,他决定成立专业合作社和养殖户们抱团发展,延伸产业链,经营牛肉汤锅店,由此带来了农场的第三次转型。

“合作社的成立,让一部分成员从养殖的生产端解放出来,进入销售端。”凤冈县三磴石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成员何浩介绍,以合作社1000斤的牛为例,按照当前的市场行情,只值1万元,如果做成餐饮的话,卖鲜肉和牛肉汤锅可卖到1.3万元,多赚3000元。

目前,合作社肉牛存栏有2300多头,有15名成员离开养殖场,在遵义市城区、凤冈县城区开设了3家连锁牛肉汤锅店,2024年餐饮产值达200余万元,在肉牛产业发展中,从一产到三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明显提升。

凤冈县爱心家庭农场还要转型多少次?还能变身成什么新模样?“申修权的家庭农场一次次转型升级,是政策扶持以及科技赋能的成果。作为贵州省级示范农场,爱心家庭农场是全县650家肉牛养殖家庭农场的一个生动缩影。”凤冈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梁正文说,相信,随着利好政策的不断落地以及科技的迭代更新,众多家庭农场都会紧跟时代步伐,持续转型升级,不断助力增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一个家庭农场的三次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