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甘南高原上盛开的雪莲

转自:廊坊日报

■李天奇

黑小白,何许人也?身负此笔名的诗人并非江湖侠客,也不是隐匿深山的高人。他身居甘南高原的临潭,顺应时代的东风,将临潭的一山一水,撰于笔下,成为一首首弥足珍贵的诗篇。近闻黑小白诗集《黑与白》付梓出版,特寻来细读,以观诗句而晓甘南风光。

黑小白创作的历程,既是时代发展浪潮的缩影,也是个人奋斗的背影。那细腻的文学情思源于土地,也源自他内心的求索。从高原上成长出的作家黑小白,既拥有甘南农民淳朴的眼光,也有着其独特的文学思考,而这种基于高原环境下所孕育而出的沉稳、静谧,也深深地体现在他的文本当中。

黑小白的诗是静谧的,又是纯粹的。在阅读黑小白诗集的过程中,第一感觉便是其诗的画面感,观黑小白的诗像在看一幕幕电影的剪影画。那些关于雪山,关于草甸的景象在我眼前播放,也诉说着此地人们对土地和生活不平凡的情感。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的平静,是一种基于平静表象下,历经岁月沧桑后仍对生活抱以希望的热忱。他所凸显的,是一种基于民族文化交融背景下关于文学的纯粹情感,也是作者生活其间,以“高原采诗官”身份对这一文化交融盛景的摹刻。在黑小白的诗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新时代甘南农村的山乡巨变,也可以看到诗歌在高原上传播的具象表现。

基于甘南高原独特的诗歌意象,黑小白也善于在生活中探究文本构建的奥秘,在语境的设置上,黑小白以其独特的创作眼光,对甘南地区的景色加以提炼,并通过诗歌这一更易传播的体裁,以文学的渠道宣传他所热爱的甘南。这些于黄昏中在湖面闪着琥珀色光芒的诗歌意象,正通过黑小白的诗句,来为读者叙述甘南如画的雪山风光,和其间人们对生活的热忱和对诗歌的热爱。同时,黑小白也善于去构建哲思书写的内在秩序,并利用基于现实景象所叙述出的高原画面,生动体现出一种中年写作的成熟厚重感。

在辞理的运用上,黑小白的诗句并不复杂,在创作的过程中,他既不对华丽辞藻报以愚昧式的求索,也不从冗杂的学理出发,而是将诗歌创作的视角贴近现实生活,贴近甘南地区人们最朴实的生活景象,并通过以小见大的文学笔法,去书写身边的一草,一石,一山,一水。而在这样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仿佛早已将自己融入临潭的每一寸土地,他的血液是高山融化的雪水,他的诗歌是绵延千里的草甸,他的思维有高山的深邃,他的话语朴实,黝黑的皮肤是诗人数十载践行理想的缩影。面对他所深深热爱的土地,他质朴,真诚,他的理想与生活紧密相连,也与雪山和草甸相关。

未去过高原的人,往往很难领悟到高山的险峻隽美;未去过临潭的人,往往很难领悟到甘南独特的风光。而基于黑小白的诗句,我们可以探究到,那种暗藏于文字叙述之下的精神。那是一种甘南人们对生活热忱的缩影,那是一种朴实,一种如鸟类划过天际般的静谧。那是一种自然,一种人与崇山峻岭天然的内在联系,灵魂与土地相拥,而迸发出的对未来无限希冀的热情。而我深深地被这样的热情所感染了,我看到一万座雪山在我的眼前屹立,我看到高山雪水在我的面前流淌,我看到写满诗句的纸张在我面前播放,这些关于高原的文字凝结为一本诗的集子,此刻正在我面前安放。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黑与白》

在黑小白的文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位中年写作者的思索。关于青年、关于理想,关于增长的年纪。历经岁月蹉跎的黑小白,也有着他生活的愁思,但黑小白并未被生活磨平“棱角”。相反,他和许多热爱文学的中年写作者一样,将那份青年时带有锐气和朝气的理想藏在袖子中,又通过文字将他们书写下来。而当那原本站在高山上呐喊的青年,变为皮肤黝黑的中年诗人时,这份朝气和锐气,倒显得有了种牧羊人般的从容。他于黄昏时沿公路散步,沿途又好似看到自己的影子,很多年前他正是如此从大山中走出,怀着理想而对未来无所畏惧。而现在他数步一回头,看那些山岭间低矮的村落,才明白时间的意义,不仅仅是脸上生长的皱纹……

通过中国作协在临潭的活动,和那些文学刊物上的诗歌作品,我看到许多来自甘南的诗人,正用他们的热情,深切地赞美这土地,正深切歌颂着,那些在时代发展浪潮中所出现的山乡巨变。我也看到高原居民们对文学质朴的热爱,那种如雪花般洁白的文学理想,像一朵朵盛开绽放的高山雪莲,通过文学的名义,穿越茫茫的崇山,向更多人们传播他们所生活的土地。

临潭在哪里?在地图上看,显得很小;在黑小白的诗中,又显得很大。黄昏时我翻开那些发黄的诗歌文字,一遍遍品读其间的内容,才发现甘南的风光,早已通过文学,跨越地理里程的阻隔,刻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通过文学,我们不仅看到冬日里的山岭和盘山公路,也可以看到甘南高原文学群体,在新时代的东风下幸福的“歌声”。这歌声是文学,是幸福,是生活;这歌声包含理想,包含希望,也包含着在新时代,人们心中那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自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甘南高原上盛开的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