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湖州日报
文/记者 郑重 邵丹红 图/记者 夏军 叶青
背景
《春之祭》原是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在100多年前的先锋之作,因其原始、强烈的风格,成为时代的经典,此后100年间不断有人将其重新编排,搬上舞台。2016年,杨丽萍受英国伦敦Sadler's Wells剧院和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开始围绕《春之祭》这一乐曲开展独特的创作。
那么,她是如何赋予这部经典作品全新的生命力?又给观众带来怎样别具一格的舞台呈现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首席记者郑重第一时间对她进行了深度专访。让我们一同走进杨丽萍的艺术世界,探寻这部舞剧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与精神密码。
人物名片
杨丽萍,1958年出生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著名女舞者。1971年,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之后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并以“孔雀舞”闻名。1994年,独舞《雀之灵》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2009年,《云南映象》姊妹篇《云南的响声》获得成功,杨丽萍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位举办个人舞蹈晚会的舞蹈家。
本月12日,由她精心编导的《春之祭》在湖州大剧院开演。
杨老师,您是第几次来到湖州呢,之前来过吗?您觉得湖州跟其他城市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杨丽萍:我之前来这边表演过《孔雀》。其他作品之前来过很多次,但本人没来。这次我是以编导的身份过来。因为《春之祭》这个作品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换了三四拨舞者了,包括男主角等主要演员都不是最初的。这些年轻演员我得盯着,和他们一起排练,让他们能够胜任角色,这既是一个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修炼的过程,还是挺有难度的。有些孩子刚从学校毕业,都还没上过舞台,我们就通过传承的方式,让舞蹈艺术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毕竟世界一直在变化,舞者也在不断成长。
我觉得湖州的自然风光很好,这几天我住在长颈鹿庄园,跟长颈鹿、小浣熊互动了很久,我很喜欢动物,和它们在一起我特别高兴。
您能简单跟读者介绍一下《春之祭》这部舞剧的创作内容和背景吗?
杨丽萍:《春之祭》是100多年前俄国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在当时,整个艺术界习惯了传统审美,所以这部音乐一出现,就震惊了全世界。演出当天,很多观众都不喜欢,纷纷离场、吹口哨、砸凳子。但100年后,人们才意识到这部音乐的伟大和超前。后来,所有的编导也好,舞者也好,都想要用这部音乐来编舞。现在全世界流传和诞生了将近400多个舞剧版本。
我受英国伦敦Sadler's Wells剧院和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要在各大艺术节,特别是欧洲巡演中,用东方人的视角和编导方式来诠释这部作品。我们这个作品在2016年诞生,基本上在全世界巡演,在国内也巡演了两轮,这次是复排后的第三轮巡演。
这个故事讲的是春天里,族人们要选出一个少女来献给春天,它是俄罗斯远古的故事。我们少数民族也有类似传说,就是在春天的时候,让美丽的少女唱歌跳舞,祈求族人一年风调雨顺。
斯特拉文斯基的版本是30多分钟,而我们这个版本把它扩充成了1个多小时。多出来的音乐部分,我们邀请了国内最有才华的作曲家何训田老师来创作。他的音乐极具东方美,与100多年前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碰撞,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那您作为这部舞剧的总编导,在创作过程中有怎样的创作感悟呢?
杨丽萍:我觉得首先要用我们独特的文化,尤其是肢体语言来展现艺术。
我认为人的身体肢体是最初的语言,也是世界通用的语言,但我们要展现的是代表东方的身体语言,所以我们在舞台设计上大量运用了东方文化的符号,像大金碗(大金钵),我们只用了一半,它蕴含着宇宙的鸿蒙之意,有非常多的东方意念和象征在里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美术呈现。我们邀请的视觉总监是有名的奥斯卡奖得主叶锦添,美术和灯光邀请的是国外的专家,因为这部剧要走向国际,所以整个创作团队都非常给力。虽然作品有几百个版本,但我们要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让我们这部作品与众不同。
其实湖州老百姓对于文化艺术都有比较高的热情,您能不能给我们一点小建议、小贴士,让湖州的观众们更好地体验这部剧?
杨丽萍:这部剧我觉得特别适合当下这个浮躁的生活,人们的心灵和精神都已经疲惫、麻木。那我们是不是该关照一下内心了?其实舞台就像一个宇宙,能让人感悟。观众在进场开始暖场的半个小时里,可以打坐和冥想,即便现场可能熙熙攘攘,但闭上眼睛用耳朵听、用内心去感受,就会重新找回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热爱。
我觉得如果观众能够静下心来,就会发现这部剧里面有很多丰富的细节、故事、符号、章节和情节。比如我们人生当中难免会经历苦难,要面临很多生老病死。剧里的这些“度母”摘下光环后就是普通的人,但戴上光环在角色设计上就可能象征着“神”,其实我们每个生命个体都潜藏着自己的力量,只是需要我们去唤醒它、感受它。
还有就是舞台设计,它分别代表了很多含义,比如智慧、觉悟、慈悲等宇宙的能量和美好的祝福,如果你能用心去感受,就会心生愉快之感。再比如剧中的狮子,它代表着雄性、权力、力量,而我们这部作品是以女性为主角,讲述的是她们不恐惧也不惧怕,而是勇敢地承受、踊跃地参与,然后挺身而出,为大家带来美好。当然这个一定是远古的故事,但它有现代意义、现实意义。
还有剧中13个女孩在台上的表演,不要看只是1个多小时,实际上是修炼了她们的内心。
观众也是如此,你在这里观看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看一场普通的演出,实际上你能从里面收获很多对人生、对生命的深刻感悟。我们活着,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层面的油盐酱醋,更重要的是为了滋养自己的内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部舞剧会告诉你什么是死亡、什么是苦难,但是也会引导你思考如何看待它们,最后如何让自己的心灵得到释放,实现精神上的升华。
湖州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那像《春之祭》这样的作品在湖州演出,您是怎样看待的呢?
杨丽萍:我觉得现在剧院里面的演出内容很丰富,但像《春之祭》这样的作品却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说我们的舞剧《孔雀》,它以唯美浪漫的风格著称,用灵动的舞姿展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还有《云南映象》,它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生动演绎和传承;而《春之祭》不一样,它是一部深入探寻精神内核、用心创作的作品,是非常严肃、深刻,直指灵魂深处的。
我觉得可能在这个剧院里,各种类型的演出都有,但突然出现一部像《春之祭》这么严肃的作品,确实对观众来说是一场考验。不过,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需要观众自己去感悟。就像很多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却对生老病死缺乏一定的认知,他们恐惧死亡、恐惧生病,其实这些都是生命的自然过程。每一个人都无法避免死亡,比如我们剧中有一个人物,他的正面是人,但反过来就是一具骷髅,这在我们古老的文化里早有体现,它其实就像是透视了人死去的样子。这并不是为了制造恐惧或是吓人,而是告诉观众直面生死,深知自己总有一天会死去,所以不恐惧,坦然接受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必经过程,也不惧怕衰老和死亡,以一种豁达、从容的态度,坦然面对人生,感受生命这个过程所带来的一切。所以这个剧本身就是带有很多象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