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编者按】
无论你是居住在嘉兴的居民,或是到此一游的游客,是否都会好奇嘉兴这座城市的故事?过去的嘉兴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景区、那条街的名称为何如此特别?那些习俗、美食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典故?
今天,跟着《嘉兴风情民俗》,从嘉兴民俗这个绚丽多姿的宝库中撷取精华,领略最纯粹的老嘉兴风情。
《嘉兴风情民俗》
王福基 袁克露 主编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写法注重民间色彩,通过风景、风情、风物、风华等篇章,对嘉兴主要的名胜、民情、习俗、精英、物产作一个文化视角上的综览。阅读这本书,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嘉兴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文化习俗等内容。
南湖船歌
风景秀丽的嘉兴南湖,作为游览胜地历史悠久。南湖边上的许家村村民在烟雨楼四周的湖面上捕鱼、植菱、摆渡和为旅游者服务。许家村的村民在劳动生活中创作和流传着许多民间歌谣,人们称之为南湖船歌。这里的男女老少都喜爱唱,边劳作边歌唱,增加生活情趣。如《采菱歌》:“东南风吹来暖洋洋,烟雨楼造在湖中央。四周自有青菱荡,荡中出路有船行。”“八月桂花开来香喷喷,姐妹双双采青菱。采得青菱到何里去卖??采得青菱到行里去卖。”歌词朴实、歌声抒情甜美。解放后,出于对党对新中国的热爱,最后一句改为“采得青菱送北京”。
许家村老歌手周阿二、许大妹两位老妈妈说,她们从小喜欢唱的歌还有《五姑娘》《鲍六姐》《卖衣箱》《二娘与寒宫》等等。解放前许家村渔民每当夜深人静时,在月光下捕鱼、装弯笼、耥螺蛳。这时候最容易打瞌睡,于是就放声唱船歌,一支接一支不停地唱,直到把瞌睡赶跑。歌谣除了代代流传的,也有自己编的,还有吸收外来歌词改编的。因为许家村人接触各地游客,摇船时为游客唱船歌,有的游客把外地民歌唱给他们听。他们加以吸收,丰富了南湖船歌。
南湖船歌中有用数字顺序编的歌,向外来游客介绍嘉兴城景观的:“嘉兴一府秀州城,两县衙门闹盈盈,三(杉)青闸兵马来叫应,四城门告示密层层,五龙桥相对茶寺,六(角)里街上出乡绅,七层宝塔耸天立,八鲜行里挂红灯,九(韭)溪桥在城中心,十(闸)前街对菜花泾。”又如许家村人爱唱的嘉兴三塔问答:“我唱山歌问你个信,三塔塘边三个宝塔有几层?上有几个葡萄链子叮当响?下有几位小佛四转蹲?我唱山歌答还你听,三个宝塔廿五层,上有三八廿四个葡萄链子叮当响,下有一百零八位小佛四转蹲……”歌采用一问一答的手法,活泼、风趣、抒情,一环紧扣一环地延续着。这些船歌内容都是展示嘉兴风貌的,极具地方特色,又是船娘向旅客介绍嘉兴景点的,因此极具职业特色……
按嘉兴民俗,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是荷花生日,南湖烟雨楼五彩缤纷热闹非凡。湖面上漂浮着一串串精美的荷花灯,花里都点着小灯,在微风湖波里轻轻飘荡;一艘艘游船挂灯结彩,满载游客在湖面上优哉游哉。此时,船娘们唱着船歌,歌声在夜空回荡,此起彼伏。正如清嘉兴知府许瑶光所写:“湖烟湖雨荡湖波,湖上清风送棹歌。”
旧时南湖船歌不仅许家村人爱唱,嘉兴城乡人都爱唱,世代吟咏流传。
(节选)
响堂
响堂这个名称,如今人们已很陌生,但在商业工作中,特别是饮食业中上了年纪的人还是记得的。
过去的菜馆、酒家,不像现在先售票再吃,大多是先吃了再会钞的。这些店家大都设有楼上楼下,那么,顾客吃了怎么会钞呢?这就要借助这个响堂了。
响堂区别于跑堂。因为过去店面称堂子,跑堂就是穿梭似的在堂子来回奔跑,亦即如今的服务员。响堂就应在这个“响”字上,因为在堂子里要叫喊,而且要叫得响。
一般的响堂,一要精明能干,认人准确无误;二要心算特别好、特别快,计算丝毫不差;三要嗓子清脆响亮,吆喝声起码隔三四间门面也能听清。
营业开始,跑堂笑脸相迎顾客,安排就座,送茶递手巾,然后响堂上去问顾客吃些什么。问毕,即用清脆响亮带有节奏的特有调门喊起来:“哎,来了!清炒肉丝,糖醋鲫鱼,三鲜砂锅各一,外加绍酒两斤啊……”
随着响堂的喊声,灶间的厨师即应声回答:“呀……”不一会跑堂手托盆子快步端上:“来啦……”等顾客们吃好,响堂必送客,也用特有的调门喊起来:“哎!下来会账,五元六角八……”账房随即“呀……”一声,用戏曲里的语气应答着,便噼里啪啦拨起算盘来。
随着响堂的叫喊,整个店堂里,厨房、大堂、账房的应答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放鹤洲
放鹤洲是嘉兴古代的一处园林名胜,其地在西南湖南端。据元《至元嘉禾志》说,唐德宗时,名相陆贽(754—805)建宅园于此,建放鹤亭,称鹤渚。又据传说,唐宣宗时,宰相裴休在此建别墅,名裴岛。南宋高宗绍兴十九年,著名词人、礼部郎中朱敦儒(希真)寓居嘉兴,辟裴岛为放鹤洲。
朱敦儒有《好事近》词一首云:“失却故山云,索手指,空为客。莼菜鲈鱼留我,住鸳鸯湖侧。偶然添酒旧葫芦,小醉度朝夕。吹笛月波楼下,有何人相识?”朱敦儒居住在嘉兴期间,陆游与朋友一起往访。在陆游《老学庵笔记》中提到了放鹤洲访朱敦儒,称西南湖烟波浩渺,有一条小船划到岸边,引渡他们上岛。洲上屋舍精雅,置有琴棋书画,使人流连忘返。
南宋以后,放鹤洲曾长期荒芜,虽然如此,明代还是有不少文人墨客到放鹤洲去领略大自然的诗情。直到明代末年,担任贵阳知府的朱茂时将放鹤洲重建。拓地百亩,内有亭、榭、桥、阁,别具风光。
朱茂时,号葵石,是著名文学家朱彝尊的伯父。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有两首怀念放鹤洲的诗。第一首诗云:“蟹舍渔村两岸平,菱花十里棹歌声。侬家放鹤洲前水,夜半真如塔火明。”第十三首云:“金衣楚雀白章鸟鸡,不住裴公岛上啼。白马未嘶云屋外,红船先渡板桥西。”清代的一些著名棹歌体诗,凡是写嘉兴风土的,很多是咏放鹤洲的。
(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