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引领型
这是一种通过实施跨村党建打破村建制的束缚,促进地缘相邻、发展水平有差异的连片村庄携手共进的模式。以区域内的经济强村为发展核心,通过构建“核心驱动-产业协同-利益共享”的联合发展机制,带动周边薄弱村抱团发展。其本质是通过核心主体的资源吸附能力,形成“以点带链、以链扩面”的乡村经济共同体。例如,尤溪县半山村创新“跨村联建党群服务共同体”机制,与周边实力较为薄弱的通演村、汶潭村组建区域化联合党委,通过“龙头带动+支部共建+产业共兴”,近年来三个村集体经济年均增长18%。
治理协同型
该模式通过相邻建制村联合成立治理共同体,构建“组织联建、事务联商、资源联用、风险联控”的协同治理体系。其本质是通过制度性整合,将分散的治理资源进行跨村集约化配置,形成“问题共解、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例如,平潭流金华府社区因位于中心镇区,商贸发达,周边建制村征迁户居住较多,社区管理难度大。金水湾联合党委将社区、所在地建制村以及整村搬迁的建制村党组织联建起来,探索“联合党委引领协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整体联动融合发展”网格化管理新模式,把党支部建立在网格上,着力提升社区的治理服务能力和水平。
村企共建型
这一模式通过多个建制村联合成立经济合作体,与企业形成“资源入股、资本联营、利益共享”的契约化合作机制。其本质是通过市场化手段整合联建村域内的资源,以企业专业化运营能力激活乡村资源资产化进程,构建“企业主导经营、村集体监管服务、村民参与受益”的三元协同发展体系。例如,永安市小陶镇联合当地9个村成立特早蜜橘产业发展联合中心党委,通过“联合党委+企业+村集体”的协同模式,推动城乡资源整合,将闲置厂房盘活,用于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不仅为100多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还让村集体年收入增加10万元。
文旅驱动型
该模式以发展文旅产业为引擎,带动区域内自然资源禀赋和传统文化独特,有发展文旅产业优势的村庄跨村联建,通过开展文化主题串联、产业链协同分工、资源互补与设施共享、利益联结机制创新等方面,共同打造独具魅力的文旅经济带,逐步构建起规模化的文旅产业集群。例如,龙岩永定区湖坑镇南江村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古色客家、绿色生态等资源优势,打造“土楼十里长廊”乡村振兴党建示范带,带动周边6个村共同实施民宿集群、十里南溪景观绿道等20多个项目,实现南江单一小景点向十里南溪大景区转变。
生态共治型
这一模式是通过打破传统建制村的地理和管理边界,推动相邻或关联村庄在促进产业发展过程中与推动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领域开展深度协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格局。主要包括生态保护联防联控、产业协同绿色发展、设施共建共享、文化共育与利益联结等多个方面。这一模式,旨在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例如,长汀县在河田、三洲、濯田等原水土流失重点区域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通过实施水土共治、产业共兴、设施共建等六大工程,将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统筹推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等12个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