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小米集团(01810.HK)刚刚公布最新的“造车”成绩单:已完成第20万台小米汽车的交付。
目前,小米汽车2025年全年交付目标已提升至35万辆,2024年全年为13.5万辆,这意味着今年小米销量要大增近160%。
事实上,比起销量,更重要的是小米汽车毛利率持续提升,这意味着小米造车可能很快就要盈利了,成为“新势力”里面继理想后又一家盈利车企。
现在,压力给到理想汽车了。目前,业内共识是随着马太效应,国内新能源车赛道可能最后只会剩下3到5家主流品牌,而新势力最后可能只有两三家能活下来。能否盈利是根本。
现在,理想已经抢到“船票”,小米也要上船了。这意味着,今后小米可能成为理想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我们看看小米汽车的毛利率情况:
不久前发布的小米财报显示,虽然造车业务亏损了62亿元,但其全年的毛利率有18.5%,而且到了第四季度,小米汽车的毛利率已经达到了20.5%,单季度亏损7个亿,可以看到亏损规模明显在收窄。
而作为新势力首个盈利的企业,理想汽车则陷入增收不增利。2024年全年交付了500508辆汽车,同比增长33.1%。虽然销量在增长,但利润在下降,主要是毛利率下降了。理想汽车2024年全年的车辆毛利率为19.8%,而2023年为21.5%。
也就是说,现在小米汽车的毛利率跟理想只差了大约1个百分点。
2025年,如果小米汽车如期放量,毛利率大概率会追上甚至超过理想的。事实上,销量是汽车行业盈利的关键。汽车是一种需要在设计、制造和营销阶段进行大量前期投入的产品,其制造成本与销售量直接相关。根据“赖特定律”,每当某一款汽车的累计产量翻倍时,其成本价格便会下降15%。
所以,乐观预测,小米汽车很可能今年就能盈利,创造新能源车赛道的奇迹。
理想和小米,正在暗暗“交锋”。
不久前,理想i8本计划于2月27日正式亮相,却因为跟热门车型小米SU7 Ultra的发布会打架,只能宣布延期。由此可见,目前在小米的强劲风头下,理想确实有点慌张。
小米汽车正在蓄势待发的纯电SUV车型YU 7,将在今年6-7月份上市。小米YU7是一款大尺寸运动型纯电SUV,这就直接切入的理想的SUV赛道了,价格段在25万-40万元之间。虽然价格段与理想i8有一定距离,但在小米汽车的品牌号召力下,小米YU7很可能会吸纳年轻价格段以外的其他用户。
最后,我们聊聊小米汽车赢在哪里?
作为一个创立才一年多的汽车品牌,为何能迅速看到盈利曙光?那么多车企都发愁盈利,为啥小米做到了?
小米迅速提高盈利能力的秘诀是对产业链的把控。
产能是关键一环。产能的大幅提升,使品牌能迅速转化为销量,保障了现金流的稳定。近期,小米汽车二期工厂规模翻倍,作为北京市重点项目,其从拿地到开工的高效推进,凸显了小米在产能布局上的强劲势头。
目前,小米SU7交付周期超30周,普通版近40周,而SU7 Ultra定金2万元,交付周期约15周。较长的交付周期有利于资金回笼,定金收入也能助力生产资金周转,这或许是小米汽车价格与交付周期呈现反向关系的原因之一。
此外,小米集团供应链管理太强了。自手机时代起便能获取比同行更优惠的价格,雷军2018年承诺硬件业务综合税后净利率不超5%,这背后是其对供应链的严格把控。许多新势力品牌盈利困难,多因供应链问题,如小鹏汽车内部整顿、李斌对内审核等,均凸显了透明供应链体系的重要性。
小米在软件研发费用均摊方面也独具优势。其数码电子起家的背景,使其具备软件开发基础,汽车智能座舱与手机系统高度通用,减少了研发成本。同时,研发费用还能在手机和AIoT两大板块间均摊,如2024年小米在AI领域投入约70-80亿元,分摊到汽车上的成本大幅降低。
总结,小米汽车的成功得益于其强大的产业链优势。在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体系下,小米能从多家供应链企业中获取合理价位,相较于早期造车品牌更具竞争力。
(转自:泡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