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从标配到鸡肋 信报箱何去何从

西城区新风南里中直社区14号楼旁新装中邮速递易智能信报箱,居民可以刷卡取件。 本报记者 张雪 摄

  新闻聚焦

  信报箱老旧 闲置成摆设

  您家楼下有信报箱吗?您有多久没用过信报箱了?

  信报箱曾经是传递资讯的重要窗口。然而,在不少小区,信报箱却成了布满灰尘、堆放杂物的卫生死角——箱体生锈破损、箱门变形、门牌号码模糊不清……

  记者走进和平街十二区甲4号楼一门,只见右手边的墙面上安装着一个老式信报箱。这个5层单元共有15户人家,信报箱上对应着15个格子,每个格子的门上都标着房间号,但有些号码已经模糊不清。箱顶落了厚厚的一层土,箱体锈损严重,侧面贴满了小广告,成了“大花脸”。有几个小格子的门虚掩着,里面没有信件报刊,只有蜘蛛网随风飘荡,显然废弃已久。

  记者又来到和平街十二区6号楼二单元,看到门口的信报箱不是一户一格,而是一个单元共用一个箱子,体积较大。不过,这个信报箱的箱门已经有些变形,使劲打开后,裹着铁锈味的尘土扑面而来,呛得人难受,里面则是掉漆严重,锈迹斑斑。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朝阳区红庙北里小区23号楼5单元内,楼道里的信报箱上落满灰尘,原本墨绿色的箱体锈损严重,向阳的一面已经被晒成了黄褐色。而在其他单元门里,有的信报箱成了堆放杂物的地方,顶部放着雨伞、充电器等杂物;有的箱门已经变形生锈,歪七扭八地支棱在箱体外面,怎么也关不上;还有的信报箱成了“广告牌”,白色的小广告贴满了箱体……一幕幕“怪状”令人唏嘘不已。

  今日我主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通讯方式、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曾经每天开启的信报箱日渐受到冷落:有的无人问津满是灰尘,有的风吹日晒变形生锈,还有的另做他用堆放杂物……如今,老式信报箱是不是可以“退休”?拆与不拆该由谁说了算?让我们一起听听各方的声音。

  各有说法

  支持

  已经没有实际用处

  “现在快递那么方便,我早就不用信报箱了。”家住马家堡西里的张女士表示,从搬到这个小区开始,近十年间几乎没见有邻居用过信报箱。“我们小区的信报箱压根没人管,有的箱体损坏,关不上门,还特别脏,谁愿意用呀?现在家家户户都用快递,收快递有快递柜,还能直接送到家里。”和张女士一样,不少居民都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报箱没有了实际用处,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有的信报箱破损严重,还影响小区环境,可以考虑拆掉。

  占道碍事影响通行

  “我们楼的信报箱就在楼道口,路过经常会磕到胳膊。”家住团结湖的吴大爷认为,信报箱现在几乎没人使用,但铁质箱体在狭窄的楼道里十分碍事,上下楼不小心还会磕碰到,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那箱子的高度,正好在小孩子头顶,上面还全是铁锈,万一磕到、撞到很危险。”

  和吴大爷一样,不少居民认为原有的信报箱位置设置不合理,特别是很多箱体安装在单元楼道口或是楼梯旁,“本来楼道就窄,信报箱还放在这儿,会影响大家的正常通行,我每次搀着父亲下楼都得侧着身子通过。”家住东直门附近一老旧小区的吕先生说。“既然都不用了,索性把它拆了,在原来的地方做个扶手多好,我们上下楼梯能借力,也方便!”吴大爷说。

  反对

  仍有需求应该保留

  “住在这里20多年了,信报箱我们还在用,我们家喜欢阅读,一直都有订报的习惯,每天早上雷打不动地会打开信报箱拿报纸。”家住和平街的王女士说,不光是报纸,家里的一些邮单、水费单,都是通过信报箱接收,对于老人来说,信报箱陪伴了家里几代人的成长,是他们的“老朋友”。

  记者在王女士家所在的和平街十二区看到,确实有部分居民还在使用信报箱。在和平街十二区15号楼一单元,信报箱里有《中国剪报》《健康文摘》等报纸杂志。

  合理维护增加用途

  在和平街十二区19号楼门口,记者见到了采访中体积最大的信报箱,一共96个门牌号码加上4个退信格子,组成了100个格子、近1.7米高的“庞然大物”。但是,这样的大箱子如今却也灰头土脸,无人使用,不少格子里被塞进了传单和小广告,看起来实在可惜。

  “不是我们不爱用,而是太脏了,破破烂烂、锈迹斑斑的,弄得报纸上都是锈印和尘土,没法直接带进家门,渐渐地我们就不用了,都是让邮递员把报纸送到家里来。其实,我们很希望能继续用信报箱,但没有人来擦拭维护。”居民李先生说。“希望社区或者物业能把信报箱好好拾掇拾掇,给每家每户配个锁。我们可以存把雨伞在里面,遇到下雨天忘记带伞,直接从里面拿就行。”市民杨女士说。

  专家

  设信报箱受法律保护

  有人觉得没用,有人觉得该升级,老式信报箱是否该被“淘汰”?采访中,一位物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信报箱不是想拆就能拆的,居民楼内的信报箱是建楼时配套的邮政设施,根据我国《邮政法》规定,信报箱属于邮政设施,受法律保护,不可随意拆卸。“不能不设置,也不能私自移除,住宅区里安装一户一箱传统信报箱是法定的,具有强制性。”这位负责人说。

  北京市常鸿律师事务所律师彭艳军指出,《邮政法》第十条规定:“建设城镇居民楼应当设置接收邮件的信报箱”,因此信报箱属于强制性配套设施,属于住宅楼的共用设施设备。从物权的角度看,其产权应当归全体业主共有,拆除需经业主共同决定。信报箱如果出现锈损、脏污,应该由物业公司进行维护。

  如何处置随需应变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飞速发展,老式信报箱受限于外观老化、容量不足、功能单一等问题普遍闲置,急需相关部门协调和多方共同努力去解决。确实闲置的信报箱应该怎么处置?彭艳军认为不宜“一刀切”:对于可以智能化改造的就改造;对于确无使用需求的,可经专有部分面积占比2/3以上且人数占比2/3以上的业主表决同意后进行拆除。彭艳军建议,物业公司可以每年开展信报箱使用率调查,然后依据《业主大会议事规则》启动改建或拆除表决程序。 本报记者 张雪

  社区探索

  智能信报箱上岗

  服务更贴心多元

  近年来,本市多个社区都有针对信报箱的改造措施。

  在怀柔区泉河街道,社区通过前期调研、征求意见,对富乐小区北里19号院、富乐小区南里36号院等楼栋开展试点改造工程。改造中,施工人员现场落实安装位置,对各点位信报箱及奶箱依次拆除后,统一安装了崭新的信报箱,同时对破损墙面进行粉刷修补。“以前的信报箱又破又小,报纸、快递经常放不下,使用率很低,现在换上新的信报箱,空间大了,开箱取件更方便,还很安全!”居民韩女士说。

  除了改造老式信报箱,西城、朝阳等区已有多个小区用上了智能信报箱。

  西城区新风南里中直社区安装了全市第一批中邮速递易智能信报箱。这个设备拥有主机、包裹柜、信报箱三个功能分区。与智能包裹柜不同,智能信报箱虽然从外观上看投递隔口并不多,但其箱体内部安装了许多个信报托盘。信报箱主机存储着服务区域内所有用户的名址信息,投递员投送信报时,只需对用户名进行选择,信报箱便会自动识别并分配托盘,用户则可使用配备的磁卡收取报刊信件。

  在朝阳区左家庄街道,2023年曾有居民反映楼道内有信报箱破损,街道很快进行了改造,拆除了破损的老箱体,取而代之的是色彩生动的社区宣传栏。借此机会,街道还对楼道墙面进行了翻新,使得环境更美观了。本报记者 张雪

  网友热议

  “我家一直在用,孩子订阅的报纸杂志还要送的,信报箱统一放在监控室外面。但是绝大多数好像都没有用,里面是广告和灰尘。” ——兰凰羽飞

  “有用啊!我把它当成杂物箱了,随手放个雨伞、菜兜、票据啥的,很方便。”——用户7969650945

  “我喜欢读报,也订阅了报纸,所以每天都在用啊!” ——蜘蜘蛛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从标配到鸡肋 信报箱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