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全生产是民生大事,一丝一毫不能放松,要以对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想问题,把重大风险隐患当成事故来对待。杭甬高铁是我国“四纵四横”快速客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铁运行安全关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今年1月,你院联合杭州铁路运输检察院办理的“督促整治杭甬高铁天然气管道违规穿越车站咽喉区危害高铁运行安全行政公益诉讼案”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的铁路沿线安全环境治理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案情。
丁海勇:余姚北站是杭甬高铁沿线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车站日发旅客列车131对,日发客量达3.2万至3.6万人次。高铁运行和车站运营中的任何隐患问题都可能引发重大安全事故。2023年11月,我院收到浙江省检察院交办的监督线索:本市相关建设单位于2012年铺设的2条天然气管道穿越杭甬高铁余姚北站铁路咽喉区,长期未予整改处理,影响高铁运行安全。我院与杭州铁路运输检察院成立联合办案组,在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工务段(下称“宁波工务段”)的协助下开展调查。经过调查发现,相关建设单位在未得到铁路运输企业同意的情形下,在杭甬高铁K264+728、K265+198(余姚北站铁路咽喉区内)铺设2条天然气管道,且管道埋设深度小于1.8米,未采取套管等保护措施,不符合《铁路工程设计防火规范》《城镇燃气设计规范》等技术标准,存在高铁运行安全隐患。办案组于2024年6月13日进行行政公益诉讼立案。
记者:办案过程中你们遇到哪些难题,是如何破题的?
丁海勇:调查中,因余姚北站建设项目与天然气管道安装项目工期存在部分重合,且管道施工主体与余姚北站建设主体之间存在委托关系,我们对相关建设单位铺设管道行为的违法性存疑。对此,办案组通过调取工程规划批复、项目任务书、开工报告等,查明余姚北站规划、施工均早于天然气管道工程,余姚北站建设指挥部系地方政府临时机构,其与管道施工主体之间的委托关系与铁路运输企业无关,根据铁路法、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等规定,管道施工主体应当取得铁路运输企业同意。
同时,由于管道埋于地下,与高铁桥梁存在垂直距离,行政机关对公共利益损害程度存在不同认识。为凝聚整改合力,办案组邀请铁路桥梁专家、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益心为公”志愿者等进行公开听证。大家从项目建设次序、设计规范、法律规定等层面论证铁路咽喉区属于严禁穿越油气管道地带,并通过分析影响铁路安全的技术参数、天然气管道爆炸造成的震动系数等,论证管道穿越铁路咽喉区属于铁路交通重大事故隐患,具有整改迫切性。2024年6月,我院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督促责任单位及时采取有效整改措施,消除重大安全隐患。
记者:整改难度不小,你们是如何推动相关单位全面整改的?
丁海勇:相关行政机关收到检察建议后,积极组织燃气、市政等领域技术专家制定迁改方案并开展多轮评估。但到了工程审批阶段,因涉及立项、规划、选址、招标等多部门多环节,整改工作一度推进缓慢。
在了解上述情况后,我院联合该行政机关向余姚市政府作专题报告,市政府于2024年8月召集住建、财政、交通、规划等职能部门及建设单位举行工作协调会,明确出资及施工主体,并协调各职能部门加快完成审批备案及政策处理工作。考虑到涉案管道服务周边1.1万余户用户的日常生活用气需要,办案组建议行政机关在不中断沿线居民燃气的前提下,优化管道迁改方案。2024年10月,管道迁改工程正式启动,相关建设单位投入496万元,在铁路安全保护区外另行铺设2906米中压燃气管道,与沿途已建管道碰接,在持续保障周边居民用气需求的情况下,对原穿越车站咽喉区的管道作截断废弃处理,彻底消除高铁运行安全隐患。
为巩固整治成果,在我院的建议下,宁波工务段与余姚市天然气公司于2024年12月底签订《关于建立“气铁联动”联合巡查机制的协议》,实现日常巡查信息共享、安全信息互通、应急处置联动,长效确保天然气和高铁运输安全。
记者:请您总结一下办理上述案件的感受。
丁海勇:主要有两点感受。一是“公共利益”是公益诉讼履职的主基调。铁路和天然气都是重要的民生基础设施,不仅是社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还关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当二者受益面冲突时,如何平衡是公益诉讼面对的现实问题。办案人员兼顾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持续关注沿线居民的用气需求,让司法温暖可触可感。二是“群策群力”是公益诉讼开展的最优解。公益诉讼要实现良好效果不能“孤军奋战”。办案人员应充分发挥多元化履职方式,邀请各路专业人士共同研究探讨,帮助厘清症结,有效解决切入难、调查难等问题。如我院联合杭州铁路运输检察院组成办案组参与前期取证,邀请铁路桥梁专家参与公开听证,破局多方争议,提升行政机关整改积极性;以“府检联动”明确各方职责,打破履职难点堵点;注重长效治理,推动建立“气铁联动”安全系统治理机制,从而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本报记者蒋杰 通讯员吴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