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青年报
小年说:
最近一段时间,许多高校削减或取消文科专业,质疑文科的声音被不断放大。然而,当人工智能席卷各行各业时,历史的视野、哲学的反思、文学的想象力……有些东西似乎更显得无可替代。
人有人的用处。庆幸很早就读到了这本书——《艺术:让人成为人》。
推荐给你,静夜思。
文科受质疑时
庆幸读到了这本书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曾得到洪子诚、何怀宏、朱青生、陈永国、戴锦华等名家推荐,在豆瓣评论区,许多读者讲述了自己与它相遇的故事——有人遗憾没有早点读到这本书,有人感慨它在不同人生阶段都让自己受益匪浅。
在技术至上的浪潮中,人文通识遭到轻视,它无法直接带来经济回报,无法提供一份“高薪的体面工作”,于是它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
然而,人不仅仅是一份职业、一个定义、一个性别、一个年龄,而是一个不断追问、表达、被触动、渴望理解的人。
人文通识的意义正在于此——它提供了可以激发想象的故事,可以启迪心智的思想,可以唤起情感的音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人创作和思想中的智慧。
这本书开篇就引入了人文通识中的两种经典反应——日神式反应和酒神式反应。前者象征着理性的逻辑分析,后者则代表着情感的直觉投入。在今天,它也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我们如此沉迷于“爽剧”、短视频,甚至是那些快速制造情绪高潮的内容消费模式。
这是因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思维越来越倾向于酒神式的兴奋——短暂的刺激、情感的渲染、快速的满足感。“爆米花综合征”让我们沉浸于情绪,却难以深入思考,甚至丧失了批判性判断的能力。
而真正优秀的人文通识作品,不仅仅让我们共情,更会带来“间离”效果。人文通识的价值,正是在于这种双重作用——既让我们沉浸其中,又迫使我们抽离思考。
我们永远不会有足够的钱把自己想要的东西都买下来,但是人文通识资源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匮乏的是对它们的需求,追求人文通识的滋养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如果说人文通识能为我们带来什么,那么首先是美。美和愉悦之间的关系显而易见,看到美的人和美的事物,都会让人获得愉悦和满足。无论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还是一首流传百年的乐曲,亦或是一个极限运动员看似不可能的旋转腾空,都让我们体验到生命本身的奇迹。
但人文通识不仅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它还赋予我们另一件宝贵的礼物——语言。它不仅仅是作为交流的工具,更是我们理解世界、表达思想、构建文化的方式。语言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承接着知识的积累,让个体超越自身的局限,与过去对话,与未来共鸣。
更重要的是,人文通识让我们拥有不止一种生命体验。阅读古希腊悲剧《俄瑞斯忒亚》,我们会思考法律是否真的能实现公正;读《杀死一只知更鸟》,我们能更深刻理解社会的不公;凝视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战争的混乱和灾难仿佛扑面而来……
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而读书的人却能活上千次。人文学让我们跨越时空,与过去对话,理解人类共同的困惑与追求。
随着人文通识视野的不断拓宽,我们也会逐渐成为“无限的人”。这本书以文艺复兴时期的通才达·芬奇为例,他的求知欲让他跨越科学、艺术、工程、哲学等诸多领域。
你可能无法想象,早在15世纪他就绘制了飞机和潜水艇的草图;推测出人体存在循环系统;发明了液体比重计测量排水量;并早在测量工具发明前就研究出气象学……
他的人生或许难以复制,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有限的生命里做更多的事,体验更广阔的世界。真正的财富不是外在的物质,而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对自我的认知,以及与无数生命交织在一起的情感。
儒家有“仁智勇”三达德的说法,表达了“君子不器”的人格理想,在这本书里作者也为人文通识的意义做出类似而又不完全相同的三方面的辩护:
第一,“无限的人”不会违背人性,他不会局限于自我和即刻的需求,不会滥用自己的感受,不会错用自己的欲望。
第二,“无限的人”没有偏见,不会干涉别人的自由,以及听从自己选择的自由。他们自己拥有自由,也不会限制他人的自由。
第三,“无限的人”从不鲁莽,他们会看到问题的方方面面,而后才做出决定。他们知道没有一种结论是永久的,因而会结合现实进行反复思考。他们从不受家庭传统和社会习俗的约束。他们会找到信仰的内在精神力量,并重新审视它们。
这么说吧,人文通识让我们在思想上不设限,在视野上不封闭,在表达上不怯懦,在伦理上不麻木。它让我们的生命不仅仅是生存,而是充满意义的探索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