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主动融入大局 持续精准发力——气象视角盘点两会“热词”

编者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十四五”收官、民营经济、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等“热词”受到广泛关注。再出发,开新局,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气象工作如何持续精准发力?本期特别策划,邀请气象干部职工聚焦“热词”畅谈思路想法,从两会“热词”中洞悉气象工作,与您一起推动发展愿景变成幸福实景。

“十四五”收官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新的五年规划也呼之欲出,正是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透过热词看气象——

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副司长、高质量发展办常务副主任张洪广:

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十四五”以来,我们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目标任务,组织将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任务与局年度重点工作安排相结合,强化组织协调推动落实。

今年还将组织开展“十四五”规划实施末期评估,确保规划圆满收官,为“十五五”良好开局夯实基础。同时,在去年“十五五”规划预研成果的基础上,正式编制规划,进一步明确“十五五”期间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具体任务,加快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气象实践迈上新台阶。(黄彬采访整理)

中国气象局气象发展与规划院副院长、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冷春香:

“十五五”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气象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锚定《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战略目标,推动《纲要》重大任务全面落实的重要时期。

在“十五五”规划编制过程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以气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对《纲要》任务进行全面系统梳理,确保不缺项、不遗漏。特别是对照《纲要》提出的建设地球系统数值预报模式、构建数字孪生大气、探索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强行业观测统筹等重大任务,在“十四五”实施基础上,提出“十五五”期间进一步推动实施的具体目标任务,确保“十五五”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气象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刘丹采访整理)

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近年来大力实施造林工程,全区森林覆盖率达71.53%,奥运核心区超过80%。当地气象部门立足需求,常态化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针对高影响天气与林草部门联合启动防火特殊管控措施,有力服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图/文 王旭海

透过热词看气象——

浙江省临安国家大气本底站站长 徐宏辉:

临安国家大气本底站自1983年建成以来持续稳定运行,在积累第一手气象观测数据、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浙江气象部门加强温室气体高精度监测评估,开展多手段温室气体立体化观测,形成全省布局合理、要素完备、保障有力的高质量温室气体监测系统。

未来,浙江气象部门还将依托临安国家大气本底站的数据基础,以及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张小曳院士工作站、浙江省双碳科技创新联合体等平台,针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大气本底化学成分及相关物理特性开展长期可靠、连续稳定、综合全面、质量保障及数据优质的定点观测,提高温室气体观测业务质量。同时,积极开展大气成分与温室气体立体化观测研究,推进浙江省高时空分辨率碳源汇评估和风能太阳能利用评估,全面提高全省碳达峰碳中和成效评估能力。(张晓晨采访整理)

青海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马学谦:

近年来,我们结合三江源等重点生态屏障区生态修复和水源补给需求,因地制宜开展常态化人工增雨(雪)作业,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库增蓄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在人工影响天气安全技术方面的应用,持续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地面固定作业点标准化建设;加强安全技术防范和信息化管理,建设监测作业一体化的智能物联站点,推广物联网、智能识别、电子芯片、信息安全等技术应用。探索开展大型智能无人机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新方式、新手段;基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技术,构建“云+端”智慧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平台,优化指挥调度和区域协同流程。(刘璐采访整理)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占企业总量的92%以上。近年来,气象部门多措并举为民营经济发展赋能增益,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3月7日,山东省菏泽市单县气象局服务人员深入单县顺和鹅业有限公司鹅苗孵化基地,开展气象服务需求调查,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文 程欣然

透过热词看气象——

福建省晋江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 魏伟锐:

晋江作为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气象服务和保障好民营经济发展正当其时,大有可为。我们将以中国气象局批复同意晋江市气象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试点建设为契机,立足本地集群产业特色,积极探索气象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打造气象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样板”。

我们将聚焦重点民营企业开展“一企一策”全链条跟进式气象为企服务,助力民营企业增资扩产。健全气象服务民营企业安全生产机制,聚焦工业园区“提质升级”,推进部门间数据共享应用,气象全方位服务园区企业生产、工人生活、园区生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参与、园区示范”的民营企业气象保障服务机制,赋能民营企业安全发展。积极融入晋江“以赛兴城”战略,推进气象与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民营气象科普机制,助力擦亮城市特色名片,促进招商引资提质增效。(李娟采访整理)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政策法规处处长 张莹: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14项事项授权进驻政务服务大厅,全区7项气象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一网通办”,行政审批工作获得群众好评,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自治区气象局将加强自治区三级权责清单管理,持续简化审批流程,实现行政审批“零跑路”;加强与人社等部门间的数据共享,推行职称证书等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与自治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建立民营企业“帮办代办”工作机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公开各类线上线下“好、差、评”渠道,及时准确了解群众对气象政务服务的诉求。(张亚楠采访整理)

低空经济

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年来,我国低空经济在探索中发展,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在“气象+低空经济”领域,新的活力正在迸发,新的动力正在凝聚。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海岸城美团无人机起降点。 深圳市气象局供图

透过热词看气象——

广东省深圳市气象局科技与数据管理处处长 刘东华:

近日,深圳市气象局印发工作方案,推进低空经济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助推深圳低空经济气象“三张网”建设。预计到2027年,高水平建成“一体化、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低空气象监测网及低空气象服务平台,创新打造低空“气象+空中交通”融合发展示范模式,全域建立具有“双区”特色的低空经济气象服务标准化体系,为深圳“高效利用低空空域资源、保障低空飞行安全便捷顺畅、高质打造全球天空之城”保驾护航,率先建成低空经济气象服务示范城市。

我们将围绕低空飞行“气象监测网”、低空经济“气象数字网”、低空经济“气象赋能网”三大方面的13项重点任务抓好落实。其中,为协同构建低空飞行“气象监测网”,深圳市气象局将整合既有气象观测台站设施设备,部署测风雷达、雷电探测仪等气象监测设备,实现温度、气压、降水、风速、风向、湿度等气象要素监测,提高运营航路及起降点的气象监测能力,推动空间分辨率达到百米级。(易红梅、孙石阳采访整理)

四川省成都市气象局低空领域专家 周长春:

赋能成都低空经济“快起步、飞得起、管得住、发展好”,成都市气象局依托成都低空气象台和低空气象实验室,从监测告警、预报服务、技术研发三方面发力,建立低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体系。构建保障低空三维精细气象监测网,提高低空风切变、湍流、雷暴、大风等天气的监测能力;开展低空气象预报技术研发,完善“蓉城·灵犀”低空气象人工智能预报模型,支撑低空飞行安全;研发低空多场景智能预报服务产品,开展高频、精准、及时的低空气象服务。(文科采访整理)

人工智能+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技术研发室主任 曹勇:

2024年,国家气象中心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提升气象预报的精准度和效率,推动新型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2024年6月,正式推出“风清”和“风雷”天气预报大模型,实现数据技术全链条自主可控。体系化发展降水、强对流、台风等多个适配模型,构建“1+N”气象预报模型体系。持续打造大模型研发应用创新生态,牵头实施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示范计划,吸引 13 家大模型团队来参与示范比对。

今年,国家气象中心将进一步加快构建 “1+N”气象模型体系,升级“风清”和“风雷”大模型。同时,研发台风、暴雨以及强对流等适配专业模型等,为气象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蒋芷晴采访整理)

雄安新区气象台副台长 高凌峰:

雄安新区气象局现已完成计算资源优化升级、模型安装配置、测试优化等工作,最终实现DeepSeek R1模型的本地部署,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和气象预报技术的深度融合,支撑进一步提升气象预报的精准度和时效性。未来,雄安新区气象局将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预报预警、为农服务、城市安全、绿色生态气象服务保障等方面深度融合,为雄安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注入气象活力。(马洵、余克勤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张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主动融入大局 持续精准发力——气象视角盘点两会“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