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在刚刚闭幕的2025年全国两会上,文旅消费是代表委员热议焦点之一。作为“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上海去年共接待入境游客超过670万人次,增长84%。
如何进一步释放入境消费潜力?依托上海实践,代表委员中的多位上海统一战线成员建议,以制度型开放破解要素流动壁垒,用数字化手段重构消费场景,继续加强文旅商体展联动,持续放大入境消费溢出效应、长尾效应,将政策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打破信息差和语言壁垒
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党员、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分享了一个故事——不久前,作曲家瓦格纳的曾孙女、拜罗伊特音乐节艺术总监卡塔琳娜·瓦格纳首度来到上海,被这座城市汇集的全球演艺资源所吸引,表示今年将带着更多欧洲古典乐迷来到上海。可以想见,这不仅将带动一座城的交通、住宿、餐饮、零售等相关行业增长,在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的当前,更将进一步延长入境旅客的旅游线路、拓展“消费地图”。
在许忠看来,通过文旅商体展的强互动、强联动,推动全球演艺资源配置能力再升级,促进入境消费正当其时。以上海为例,作为“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去年共接待入境游客超过670万人次,增长84%。值得一提的是,首届“上海之夏”通过上百场文旅商体展活动联动,吸引了138万多人次入境游客,客流同比增长逾42%,外卡消费总额同比增长68%。
“贝多芬马拉松”演出现场
上海之于入境游客的吸引力,一方面在于文化的多元交织,这为培育不同的文化消费市场和文化消费群体奠定了基础。譬如,豫园代表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上海马拉松、F1方程式国际大奖赛等国际顶尖体育赛事日渐成熟完备,而丰富多彩的音乐演出,更是提升城市吸引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上海有能力承接高能级、大容量的综合性项目,满足入境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去年,由许忠执棒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节日乐团,在上海展览中心广场演奏了一场“贝多芬马拉松”,从午后到深夜,吸引约4000名观众现场聆听全套贝多芬交响曲作品,以及很多海外观众“驻足”直播平台。
除了为入境旅客提供便利通关手续,许忠认为,上海还要在文旅商体展融合促消费方面进一步引领创新,尤其要打破信息差和语言壁垒。譬如,在一些入境游客扎堆的星级宾馆和旅游咨询中心等,可以借助宣传折页、多媒体信息等形式,介绍上海每天都有哪些文化演出、博物美展、商旅活动等,让入境游客更充分地掌握信息,并提供便利的购票服务。“持续提升上海在全球游客中的美誉度,吸引更多入境游客来上海、来中国。”
以新场景激活社区消费
全国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副主席、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说:日趋火爆的入境游,激活了消费端与产业端双向升级。以去年国内冰雪游为例,在春秋航空泰国至中国哈尔滨航线,泰籍游客占比超过45%,入境游热情高涨。
但王煜也发现,文旅商体展联动发展仍存在堵点。譬如,一些头部平台不支持使用护照和外国人名,导致入境游客无法线上预订国内段机票或快递服务;因为缺乏标识或翻译有误,致使外国游客行程受影响。他建议,通过完善入境游客手机支付、增加境内机票等线上预订、优化路牌外语翻译等服务环节,提升入境游便利性。
入境游客体验乍浦路历史风貌街区的旗袍换装项目
代表、委员们提到,越来越好的城市环境也成为吸引入境游客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自由行的入境游客来说,可以开辟更多生活场景,延伸他们的消费行为。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市总商会副会长、奥盛集团董事长汤亮注意到,来自全国三四线城市的地方菜系,如顺德菜、台州菜、自贡菜等,近年来正加速在沪上“抢滩”。
他感到,对入境消费和来沪消费而言,在中华餐饮扎堆的上海,这些地方“烟火气”的加入,不仅可为餐饮消费提供更多选择,也可聚拢更多人气。他建议,通过租金支持或税收优惠,鼓励更多特色菜系和点心小吃走进上海等大城市,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丰俭由人的多元选择,丰富旅游体验。